归园田居其二_归园田居其二ppt

专业目录 2025-04-13 12:37:4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二

归园田居其二_归园田居其二ppt归园田居其二_归园田居其二ppt


归园田居其二_归园田居其二ppt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 y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赏析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的主旨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归园田居》(其二)

3南山:江西庐山。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诗歌需要理解与想像,一翻译就变味了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是如何通过白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朝代:魏晋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 其二 的赏析,思想感情,重点字词的解释,语言特色,写作特色与背景。

本篇是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氦粹教诔寄达犀惮篓事”;

共话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也不是

“杂言”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陶渊明,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披:拨开。

2、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谁来帮我?<<归园田居>>其二,其三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其二 翻译

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2]

编辑本段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注释来往。作品翻译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翻译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的,清静甚至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翻译:

【荆扉,木条编的门。】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霰(音线),小冰粒。】

归园田居其二的意思

题库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于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不同于计较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内容:

归园田居的解释组诗名。东晋陶渊明作。共五首。诗中抒发了作者“性本爱 丘山 ”的素志,并描绘了“暧暧远人村, 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 桑树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田园 生活 和 劳动 场面,读来 自然 亲切 ,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词语分解 归的解释 归 (归) ī 返回,回到本处:归国。归程。归侨。 归宁 (回娘家 看望 父母)。归省(媙 )( 回家 探亲)。归真反璞。 还给: 归还 。物归原主。 趋向,去往:归附。 众望所归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 居的解释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隐居。居处(?)(.住所;.指生活处境)。居处(?)(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迁居。蜗居(喻窄小的住所)。 当,占,处于:居首。居中。 居高临下 。二者必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说,比首更加深入了一步。它已不是单纯在抒发脱离官场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了。而是写他通过劳动、逐渐同农民有2草木长:草木丛生。了更多的联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与农民和谐相处,互相来往中,有了共同的3南山:江西庐山。语言和感情。这说明陶渊明的思想起了质的变化,已经超出一般有进步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范畴。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和追求内心自由的向往。诗中,诗人描述了野外和穷巷的寂静与孤独,对尘世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然而,当他遇到了墟里的朋友,他们一起披草共来往,没有杂言,只是简单地谈论着桑麻生长的情况,诗人觉得非常开心和满足。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尘世的不满、对自由和友情的向往,以及对时间的敏感和担忧。同时,诗中所表现的“归园田居”思想,也是文化中重视自然、宁静、清静和追求内心自由的重要体现。

归园田居.其二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图景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虚,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首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希望能帮到你!《归园田居》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归园田居.其二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图景

补充

你好!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全诗为: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赏析: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虚,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

希望对你有帮助。

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虚,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作者:陶渊明

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