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纺织先辈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

专业目录 2025-01-05 10:22:23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纺织先辈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纺织先辈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纺织先辈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纺织先辈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


黄道婆,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就是现在的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会了纺织技术带回了中原,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宋末元初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宋末元初时期的人物

元朝

黄道婆是什么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宋元时期的人,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主要贡献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1、新的去籽工艺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2、传授纺织技术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 和广大劳动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3、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

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

黄道婆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历史名人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革新家,她对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当时纺织业的发展,那么黄道婆是哪个 朝代 的人?带着疑问,下面 历史网 我将介绍黄道婆的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又称为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小时候家庭贫苦,流落在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长大后她回到自己的故乡,当时松江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而黄道婆通过自己改革的纺织技术,帮助了乡亲们更好的纺织。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黄道婆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以上是 历史 网搜集关于黄道婆的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历史 网!

>

的棉纺革新家黄道婆是哪个朝代人?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生于南宋淳佑五年,卒于元大德十年(1245-1306年),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

彝族人。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上海龙华人)。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上海龙华人)。

元代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元至元三年(1337)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元代

宋末元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