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如战场,考试虽已过去,但硝烟仍在弥漫,在每一位师生上空飘荡,挥之不去。每次考后必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多种滋味涌心头。学生考的好的固然有,但多数不是想要的结果,尤其众多一位数的可怜分数,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众多问题,带来是深深的反思: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总结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总结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 七年级历史卷面分析总结
一 、 试卷分析
试卷按照中招考试的题型,题量:选择题(201=20分)非选择题(5道共30分)试卷共50分。
考试形式:闭卷(学习历史是以理解记忆为前提的,没有一定历史知识在脑子量的积累要想学好历史是一句空话。为督促学生加强理解识记,再加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翻书相对容易,所以选择了闭卷考试)
时间:规定的50分钟。
试题范围:本上学期所学前13课。涉及面广每颗都有涉及,重点突出,如:西周分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灭六国,修养休息,汉武帝大一统等。
难易程度:相对适中。符合中招考试的开放试题要求,侧重阅读理解,运用。
二 、 考试出现问题及原因
(一)选择题
1.学生记忆欠佳,基础不牢。如:选择2,商朝建立年代:公元前1600年;9.五霸中早称霸,七雄中后胜出的:齐桓公,秦国。11.战国时期的战役;13.14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观点主张;1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缺少归纳总结概括能力。选择题:2.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比较:6.夏桀,商纣,周厉王的分别归类。17.汉高祖,文帝,景帝措施的相同点:轻徭薄赋;20.东汉末年黄巾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的相同点比较。22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坐得家。不断(纷争)流离失所(给带来灾难)。
3.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现象。理解不到位。选择题4.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禅让制,世袭制:10.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铁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缺少审题技巧,做题技巧:16.“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19.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符合主题:
5.阅读能力欠佳:选择题9.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大变革12.这一现象说明:必须细心阅读材料,与材料密切相关,从材料能够体现的问题:13.:以为中心,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5.秦朝统一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
除选择题出现的问题外,非选择题还有,
1. 所答非所问。21.(3)孔子民间讲学可能讲什么内容?意思就是叙述孔子的观点,主张。可是学生答成“自由讲学”扩大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明显不符题意。23题(1)“孝公”指哪国国君?明显问的是哪国,可很多学生答成“秦孝公”
2. 缺少问题,21.(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没有概括措施,
3.缺少做题技巧。21题(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在发展农业方面的建议:有的学生答:实施推恩令。既不是以上材料能呈现的建议,也不是农业措施。
4.记忆不牢固,不准确:不能做到字斟句酌:商鞅变法是确立县制。不是秦朝的“郡县制”
5.书写潦草,错别字。21.(1)水稻,有的写成睡到,水道,谁到,谁倒。秦嬴政:反复强调嬴:亡口月女凡,并且放弃用手比划书写,可还有的写成应,英,营,赢等。再如:小篆,汉武帝的武字,河姆渡,郡县制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更多的是字体龙飞凤舞,很是个性。唯恐别人认识,显示艺术性。
5.不认真阅读试卷:本张试卷,有些就在试卷中,如:13,14小题;21.(3);22题(2);24题(3)可试题还是空白,这纯粹是学生会不会,记没记,记住记不住的问题,就是不认真阅读试卷,审题的结果所致。
三 、 面对学生试卷出现的种种问题,追其原因:
1. 教师难教会不学的学生。学生厌学,学习没有兴趣,缺乏积极主动性,贪玩。
2.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科学,才能事半功倍。不知道怎么学(不得方法学)。
3. 习惯成自然。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个别迟到成为司空见惯,
4.不知道课前预习,做小动作,甚至捣乱,课堂不注意听课,不做笔记,课本原生态,不会再有任何痕迹,课下不注意及时复习,作业应付,甚至直接放弃不做。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奠基,要想考好终究是一句空话。
四 、 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问题原因,慎重思考,痛定思痛采取以下措施:
1.深入学生,做好试题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详情,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有的放矢。
2.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关系大于艺术。找学生多谈心,关心的学生,生活,身体,让学生感觉温暖,老师的关心,理解老师为自己成长而付出。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多读书,勤写作,常反思,以丰富的知识,高的思想境界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加强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到精益求精,追求至善至美。
5.预习好是学习好的前提。积极学生做好课堂预习,给予时间,教给方法,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有评比。
6.课堂上,教师依据设计的教学环节,做到简而精,精而明,依据中心线索抓内容,让学生知结构,理线索,结合实际会联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环节,老师及时点拨,力争做到画龙点睛之效,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大胆发言,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加强对课堂管理,不放松课堂的每一分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在精讲精练的基础上,结合班主任,学生家长,加强加大对学生问题的纠正力度,做到穷追不舍,直到改正。
8.加大对学生常规性做题练习,培养学生审题,做题技巧。经常对学生作业,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9.面对学生问题要多些机智,灵活性,多些耐心。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重复犯错误,但一定要让学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想方设法,改正错误。
期中考试虽已成过去,但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我们定会牢记这次教训,以这次考试为契机,力争在学校统一安排,英明下,调整心态,寻求良策,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出困局,赢得佳绩,终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教育教学助力添彩。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结合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说没看到你的试卷,所以我只能教方法,还望采纳。 分三部分写 一、分析错题。为什么会错,是马虎?还是原本就不会?或者是平时“不求甚解”的原因,导致换汤不换的题目还是不会。(重点分析) 二、分析对的题目。有人说“对的题目还分析什么啊”。当然要!要从中找出重点,知识的重点,也就是考点。比如说考几次试,这类的题目一直出现,或者出现地概率很高,我们在试卷分析时就要把它列为重点。就是说即使这次做对了,也要在平时地学习中经常巩固。 三、总结。通过这次考试,还是说通过这几次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科中哪方面不足,就比如说历史,你的哪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经常犯错?还有就是已经很好的了,就是说你这段历史已经滚瓜烂熟了,这样平时你就可以少花点心思巩固记忆就好了。后就是下定决心,以后会怎样认真的学习,怎样的踏实,不会再马虎,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等等。 回答者: 501324507 | | 2011-2-25 16:28 我是教初二历史的。这是我的一个质量分析~~本来是幻灯片,现在我把文字版发出来吧~~ 一·关于本次历史试卷题目 单项选择题【24分, 12小题】 史实分析题【10分, 5小题】 归纳列举题【20分, 3道题】 材料分析题【22分, 2大题】 延伸探究题【24分, 2大题】 二:各班率及格率平均分情况分析 (1.这个建议你做成图表, 2.然后再弄一个各个班的不同分数段成绩学生统计表) 三:具体题目分析: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1至9课内容。期中5题、8题、12题为较难题目,学生出现错误很多。 史实辨析题:即判断对错题。此题超出本次考试规定复习范围,考查的为12课和13课的未学内容。 归纳列举题:14题-16题。期中较难题为第14题,需要学生的归纳和解读问题能力。而15题和16题则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考查。以后需要加强同学归纳历史的能力。 材料解析题:两道材料题,分别考查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道材料题,学生们答得比较一般。其中,17题第二问是大多数同学的易错题目。18题后一问,则是部分同学的错误题目。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后再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训练。 延伸探究题:这两道大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的非常不错。分别考查第二次相关内容和人的近代化探索三部曲相关内容。尤其是20题,近代化探索这道读图题,同学们都答的非常标准。以后在此方面,也会一直加强训练,保持下去。 四:本次考试的进步与不足 A:进步与积极方面 首先,对于与具体知识的结合,即识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将平时强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合起来。 其次,卷面良好。大多数同学读做到了不空白试卷,认真作答每一道试题。态度积极。 再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正确掌握。 不足: 对于材料的分析能力比较,不能将所给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变通能力与分析归类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以后在教学中,会加大材料题的比重。 对于所学知识的归纳与综合能力较。以后,会加强对于归纳列举类型题的训练。 马虎大意,读题不认真。导致一部分同学因为马虎,至少失分在5分左右。 对于自己过于不自信,左思右想,改了又改,结果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通过批卷,发现好多同学都有此种现象。 五:教学反思 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加大对于材料题,列举题,分析题的训练比重,与难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把握线索能力,自主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加强对于整个近代史大前提的认知,学会用史实说话,用所学知识说话,以史为纲,一切从史实出发。 关于马虎大意现象,要特别强调,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错误。 。。。一个个太难了,。。。。大概就这些,,但愿能帮到你~~
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
分析思路是:
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①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
②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③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
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要点有三:
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②找出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