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是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明朝翰林院官职(明朝翰林院相当于现在部门)
明朝翰林院官职(明朝翰林院相当于现在部门)
明朝翰林院官职(明朝翰林院相当于现在部门)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校、中科院、。
翰林,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别。,翰林院编修的职务相当于现在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官衔则有大有小,的可当到主任一级(进入局),小的依次相当于司局级、处级或科级。
翰林院相当于档案馆或秘书处,无实权。内阁学士是二品但是内阁大学士是一品文官之首地位显赫不是虚职显赫到旁人不敢称其名以中堂代之。相当于现在处
《白蛇传》中许士林的名字的寓意就是“学士翰林”,所以它应该不是一般的官,还是比较高的,相当于现在的的官员吧, 但不是长。
没有“翰林院大学士”,只有“翰林学士”和“大学士”,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此外,明清翰林院里还有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这些都是有区别的。清代翰林院大学士是加衔用的,不是实官,比如说清朝总督加大学士衔是从一品,是一种名誉地位。
翰林学士跟大学士不是一个官职,翰林学士有三品或五品,还有七品,而大学士,基本上都是宰相兼任的,地位都非常高。
翰林院大学士是一种比较高的官职,当时这个机构主要是从事一些朝廷政事,或者是制定文书的专门机构。
我个人认为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我觉得这个位置的人都是有很高学文的但是距离还是一点距离。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处。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完备,资料为丰富,机构为庞大,品秩为突兀,规模为壮观,是集历代大成的产物。
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
1、通俗的说,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大学,出来的都是准。翰林院相当于办公厅,可参政议政,出来的都是副2、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3、翰林院是官署名。唐代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宋代犹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纪载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4、随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5、翰林,即文翰之林,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此前,起草诏制本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而玄宗以其草诏难以保密且难应急需,从而挑选擅长文学之亲信官员充待诏,以备草拟急诏,兼有撰写诗文、以颂太平之责。开元二十六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诗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不但在草诏方面分割中书舍人之权,且在得参谋议论方面分割宰相之权。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随着时光推移,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
翰林院是干什么的
翰林院是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中地位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进行统治。
男孩取名翰林好不好
没有。
翰字带有羽字结构,本有翰林的含义,古时候的翰林,乃官名,指的是文采斐然、知识渊博之人,含义美好。
翰林一词原为我国的古代官名,代表一种学识地位,作为男孩名字引申为学识渊博,突出男孩的才华横溢,也寓指男孩官运亨通,名字寓意美好,又有象征寓意。
训导是明朝府以下行政单位设置的考察本地区秀才的功课成绩的教育官员,品级为未入流。纪善是各地藩王府中为藩王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恩义大节的官员,品级为正八品。翰林修撰是翰林院中负责修国史的官员,翰林院是明朝进入内阁的必经之路,所以进入翰林院后一般都会很快升迁,举人高中状元后就是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品级为从六品。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的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敕书的权利,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是全国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扩展资料: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列表等。
参考资料: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的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敕书的权利,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是全国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翰林院
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从九品 司 孔、颜、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的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敕书的权利,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是全国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扩展资料: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列表等。
参考资料:
明朝官职_百度百科
"翰林"是几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白蛇传》中许士林的名字的寓意就是“学士翰林”,所以它应该不是一般的官,还是比较高的,相当于现在的的官员吧, 但不是长。
清代翰林院编修几品?
明清都为正七品
明会典/卷十二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位居翰林院官是几品?
从五品;正五品 例:张居正当年掌管过翰林院,是从五品。(见张居正大传和古代科举制度) 但是一般翰林院掌院学士都是由礼部尚书兼任,所以也从二品。
明朝翰林院编修要上朝吗?几品以上官员才上朝
翰林院除除非礼部侍郎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不然翰林院一个都不用上朝。
上朝一般是大小九卿和内阁
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区别
国子监相当于政法大学,出来的都是或准,翰林院相当于办公厅,可参政议政,出来的都是宰相之备
古代的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哪个机构?
应该是秘书处。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什么品级的官
翰林院是的秘书机构(其实其他的什么军机处、前三院都是秘书)
翰林,是统称,其实翰林院内也是分不同等级的,有掌院学士(从二品)、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庶吉士(刚刚进士及第的)等。
的是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一般我们说的翰林,就是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品级,给七品的俸禄。多也就是个副局级或者处级干部。
其他的级别,你依次类推吧
历代翰林院官职编制
官职 定员 品阶 部署 备考
学士 1人 正五品 翰林院
侍読学士 2人 従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2人 従五品 翰林院
侍読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経博士 9人 正八品 翰林盯
典籍 2人 従八品 翰林院
侍书 2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6人 従九品 翰林院
孔目 1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没有定员 従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没有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検讨 没有定员 従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没有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追问:这是那朝代,这些人都做什么事回答:翰林院的职责是:
(一)充经筵日讲:每年秋天举行经筵典礼,先由翰林院开列直讲官满、汉各8人(满讲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汉讲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充任),奏请钦派四人值讲。
(二)掌进士“朝考”之事:清代科举制度,每科于“殿试传胪”后,礼部以新进士名册送翰林院,由掌院学士奏请“御试”于保和殿。
(三)论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而对书史的编辑校勘,则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务。
(四)稽查史书、录书:六科根据红本辑录的史书(送内阁),录书(存科),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两人专司稽查。
(五)稽查官学功课: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咸安宫官学及八旗的官学,都派翰林官稽查教习功课。
(六)稽查理藩院档案:理藩院的档案关系重大,须随时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谕,翰林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值宿,以备顾问,并在景云门内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定翰林官在尚书房侍值。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定于圆明园值班。
(八)扈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巡幸京城内外及王府等处,翰林院例应派员随从。
(九)每遇直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顺天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考选、教习庶吉士:开列教习庶吉士职名,从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中选择学问优异者担任小教习。
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典簿厅掌奏章、文移及吏员、役的管理事务,并保管图书。额设典簿满、汉各1人,孔目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满40人,汉军4人,分在两厅办事)。
待诏厅:掌缮写、校勘之事,额设满、汉待诏各2人,笔帖式若干人。满待诏掌校时,翻译章奏、文史;汉待诏掌校对,缮写所撰之史。
这个是我抽取清朝的,由于清朝重视以笼络人心,翰林院的职务有所提升,尤其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升至从二品,只是不常设定从二品:【部级】
翰林院掌院学士【】
从四品:【厅级】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校】
从五品:【副厅级加】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从六品:【县处级加】
翰林院修撰
正七品:【县处级】
翰林院编修
从七品:【副处级】
翰林院检讨
从八品:【副科级】
翰林院典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