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 [gāi] 下之围

中专问答 2024-11-10 09:52:07

垓下之围,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围困项羽于垓下,史称“垓下之围”。

垓 [gāi] 下之围垓 [gāi] 下之围


历史背景

楚汉相争末期,刘邦占领关中,项羽退守彭城。双方在彭城一战中,项羽大败刘邦,刘邦仅以身免。此后,刘邦整顿军备,卷土重来。公元前206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在垓下将项羽包围。

战役过程

垓下之围持续数月,项羽被重重包围,粮草断绝。刘邦军昼夜攻打,项羽军奋力抵抗。项羽虽勇武过人,但终因寡不敌众,逐渐陷入困境。

公元前202年12月23日,汉军趁夜发动总攻。项羽率领八百骑兵突围,连破汉军五层营垒。韩信率军追击,项羽仅剩二十八骑。

项羽最终在乌江边自刎。垓下之围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

典故意义

垓下之围是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围歼战例,充分体现了刘邦善于用兵、谋定后动的战略思想。同时,项羽的悲壮结局也成为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

垓下之围的故事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不畏艰难险阻。项羽的勇武和气节也成为历代英雄的楷模。

后世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