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些人会去武功县旅游,这里的景点还是比较多的,有后稷教稼台、渭水风情园、苏武墓、地热观光等。那么,武功县属于哪个市?武功县是在什么市什么省?
武功县绿野中学高考 武功县绿野中学录取分数2021
武功县绿野中学高考 武功县绿野中学录取分数2021
咸阳市武功县
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
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历史上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将斜水(今称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2019年,武功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常住总人口为41.4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16亿元,其中,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67亿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8:45.21:39.61,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808元。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1、苏武纪念馆 AA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武功县好玩的旅游景点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苏武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武功县属于哪个市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该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2、武功小华山(葆贞庵)
小华山位武功县武功镇南门外西侧关帝庙后侧,其南依潺潺湋河,东临滔滔漆水,远对巍巍太白高峰,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一块宝地。小华山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
3、苏武墓
4、报本寺塔
报本寺塔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塔在寺内。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报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渊故宅改建而来,由释家住持、掌管。
5、教稼台
教稼台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的一处古农业名胜,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8公里处的武功镇。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陕西省武功县镇(原在观音堂乡)观王村东侧,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遗迹,这里西邻漆水,如素如练;东展平畴,广袤绵远;北附莽塬,万马奔腾;南临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终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荡回绕。
7、武功关帝庙
关帝财神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面东朝阳,武杨公路临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北宽43米,东西狭长147米,占地九亩五分。据地方志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关公谥号)庙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测,关帝庙始建最迟应在宋末元初。
8、武功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武功县东北下寨村(今南仁乡境内)。唐时,因荒耕种,无意间挖出一尊北魏时期的石佛像,民众在惊愕之中诚惶诚恐。后经智者点拨,民众才将石佛身请了出来。随捐款建寺,供奉石佛。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曾敕赐“吉祥禅院”,后仍称石佛寺。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1.04万亩,人均 0.99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机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1、5公里龙门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度,极端温度42℃,温度-9.4℃。全年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1716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量9924万立方米。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武功,是农业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7.22万亩,占耕地的90.7%,人均0.9亩。近年来,我县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争取省、市补助资金,先后实施了25个市、县级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净增加耕地4074.亩。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2002年粮食总产18.6万吨,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曾先后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编织也很驰名。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儒学张载在县城南关外绿野亭讲学,从学者甚多。明、清时本县书院有多处,有名者绿野、有邰两处,还设有社学、义学15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初等小学堂一所。建国初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1所。到2003年,全县有职业学校2所,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95所。在校学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中小学教职工5660人。
建国前县城有一所文化馆,建国后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团、城隍庙、苏武墓、教稼台、后稷祠、小华山等。书店等6个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全县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140个村文化室,个广播室,59个电影放映队,24个民间自乐班、管乐队。有文化艺术创作组13个,秦腔协会1个,戏校1所,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的群众文化活动网。
武功县名胜古迹较多,有丰富的文物宝藏。1988年全县有各类文物点150处,其中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余处,石刻碑碣50多个。报本寺塔、城隍庙、苏武墓等10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到1990年底,全县出土文物共1780余件,珍贵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纹簋、蝉鼎和玉钅戊 ,西周的驹父盨盖、戈祖已尊,战国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银椁,唐代的金碗、鎏金鱼纹银耳杯。
城隍庙、苏武墓、教稼台、后稷祠、小华山等。1、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墓圹东向,背向凤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为武功八景之一。3、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八大名台之一。
6、武功白兔寺1、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墓圹东向,背向凤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为“武功八景”之一。
3、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
4、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镇城内的稷山之巅,俗名上阁祠,始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整个建筑布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叠翠参天,松涛阵阵,“上阁钟声闻九天”为《武功八景》之一。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如蚁,所有建筑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5、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群众集资恢复,修建了“回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