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镇为历史悠久的集镇。西魏置射洪县起至1950年1月县治迁太和镇止,历1400多年为县治地。因建于梁代的金华山观而得名。现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绵阳,南至重庆,西抵成都,东达南充。90%的村通公路。
论“射洪县城”发展成为50万人口大城市的可行性
论“射洪县城”发展成为50万人口大城市的可行性
论“射洪县城”发展成为50万人口大城市的可行性
50万人口的射洪县城什么样?
——丘区县十年成就展示·城市发展篇
记者 刘洋
近日,有网友在射洪某发出了一则题为《论“射洪县城发展成为50万人口大城市”可行性》的帖子,引起了广大射洪网民的热议,帖文对射洪人口增长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此,网友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规划太快,有的认为完全可能;有网友呼吁“要有支柱产业,才会有人来”;也有网友建议“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还有待提高”。那么,50万人的射洪究竟是什么样?
“新射洪以涪江为主轴,突出一个中心和两个副中心。”今年射洪“两会”期间,县唐瑞钧就2018年射洪建成50万人口大城市的规划布局向代表们作了通报:“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5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力推进宜居宜业、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更大 “一主两副,一带五轴”凸显大射洪格局
规划相关:北至金华水冲坝,南至射洪与大英县界,西至绵遂内自宜及S205新线,东至绵遂高速东侧1000米。规划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柳树电航的工地上,一台台挖掘机一字排开,铲斗带有节奏感地落下、举起,平整着土地;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在工地内,把淤泥清理出去,工人们正辛勤忙碌着。据项目负责人李刚介绍,该项目设计装机容量4.8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工程建成后,将与上游的各梯级电站实现联动发电,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有商气才会聚人气,只有产业发展了,投资兴业的人群才能聚集。近年来,射洪县在招商引资方面注重招大引强,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进而长藤结瓜,形成新兴产业群。2005年成都天齐实业入驻射洪锂业,2010年,天齐锂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2009年佐鲁银华公司一期项目投产。2013年,太平洋建设射洪项目启动……此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川中汽车城等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要建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走集群化组团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涪江这一优势资源,以涪江为主轴,突出一个中心(县城)和两个副中心(金华镇、沱牌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将金华镇、广兴镇、玉太乡、县城区(原太和镇)、河东经济开发区(原大榆镇)、万林乡、瞿河乡、洋溪镇、沱牌镇、青堤乡等10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纳入到县城规划区范围。”唐瑞钧一边描述,一边在规划图上给我们介绍着未来射洪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要突出射洪的诗酒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沱牌镇和金华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县城的两个副中心,沱牌镇将主要以发展食品工业和生态工业旅游为主。远景融合沱牌、青堤两个乡镇和蓬溪的天福、红江,大英的回马等乡镇。金华镇将主要以发展旅游和旅游服务、农副加工为主。而中心城区则保持继续发展轻纺、食品、机电、高新技术、电力、化工、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产业。
“伴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射洪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大气磅礴的城市格局慢慢显现了出来。”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的发展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规划图上,记者看到,以县城为中心、涪江为主轴、金华镇和沱牌镇为次中心、涪江流域城镇发展带为主要轴带,以金潼轴、射盐轴、射西轴、射三轴、沱太轴为城镇发展次轴的“一核两副、一带五轴”带状城镇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城市更美 历史文化和诗酒文化的主题继续延伸
规划相关:以城区周边山体作为生态背景,梳理重要的自然水系,将外围田园村落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通过建设依山、滨水的绿色廊道和景观轴线等多项措施,营造山水格局,使山、水、田、城能够相互渗透,形成城市与山水、田园交融的有机整体。
滨江路上垂柳依依,几个工人正在用青石雕刻修建路旁栏杆。“从去年到现在,滨江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包括以前车路口的水闸室,都仿造唐代风格修建。”城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滨江路依地造型、路园结合,着力塑造和反映射洪悠久的酒文化、诗文化、盐文化、水运文化等特色。
从子昂城的翻新到武安河南段的新建,近年来,射洪的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和新区建设都围绕“诗酒文化之乡、山水唐韵新城”目标推进,打造了以历史文化、诗酒文化为主题的子昂城景观带、县城沿涪江景观带、武安河景观带、沱牌生态园等城市景观带,形成了各具特色、环境宜人的城镇人文景观体系。
“结合现状营建生态湿地体验地,打造以湿地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依托公共交通,将城市的居住和商业、公共和私人、文化和娱乐等公共空间串连起来,建成宜居城市区。”唐瑞钧说,未来射洪城区的生态格局归纳为“景城一体、互为依托、田园相间、协调发展”。
“每年春节我都回射洪过年,但是每年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从50米大街的改造、城区的立面改造和一些公共配套设施的新建,都透露出大气磅礴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已经在上海定居的王云每年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返乡过年,今年他提早了1个月回到射洪,就是想看一看滨江路南延线贯通之后射洪又是怎样一番新景象。
充分利用涪江自然生态资源和子昂、诗酒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修建中更加彰显射洪的城市品位。在城市规划中,有关部门特别注重遵循射洪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从“生态优先、显山露水”的角度制定涪江沿岸不同城市区域空间管制细则,有效保护涪江流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其优良滨水岸线生态景观资源,展示城市文化风貌与品牌特色,城市文化产业与绿地景观协调互动,用“以水带城,沿水展城”的理念城市景观与生态景观有机契合。
在未来射洪的两个副中心沱牌镇和金华镇的主要街道,青砖灰瓦,朱漆白墙的店铺一户接着一户,极富汉唐风韵。金华镇委王彬告诉记者,为塑造子昂文化核心区,金华镇在主要街道的立面改造工作中坚持突出诗酒文化和唐城风格,经过改造后,金华镇的主要街道和金华山景区更加相得益彰。
城市更好 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规划相关:修建绵(阳)遂(宁)内(江)宜(宾)城际射洪段47公里,建设射洪、金华、沱牌火车站。洪城工业园、沱牌工业园、美丰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隔江而立,形成射洪县域的沿江工业走廊。内绵遂内自宜城际专线、绵遂高速、省道205等主要交通干线贯通南北,形成水陆交通走廊。
在刚刚启动招商选铺的义乌商贸城规划沙盘上,记者看到,义乌商贸城与传统的商贸区在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停车场的设计上,直接从地面修建了一条通道直达楼顶,在楼顶设计了100余个停车位。“射洪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越来越大,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应该完善,我们商贸城在规划和设计别注重这一点。”项目负责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商贸城选在客运总站的附近,正是基于交通这一要素的考虑,如果修通了,还将给商贸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条条规划道出了老的心声,太和镇机房街市民黄老先生听说射洪要修时,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就在盼望射洪能早日修建一条,那样射洪的发展就更快了。”
“对于我们这样在外读书的射洪青年,每次回家乘车就成了个问题,车站离学校太远、这条线上的乘客太多,如果有了火车,我就可以花十几分钟直接坐地铁到火车站乘车回家了。”四川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郭涌期待着早日能够坐上到射洪的火车。
“停车场地缺乏。除主干道外,城区内大部分道路都存在占道停车的情况,给城区交通带来较大压力。”“部分区域缺乏农贸市场用地,仍存在以街代市和占道经营现象。”围绕一系列、政协委员提出的社情民意,县高度重视,在射洪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划定了四条“色线” 即:“城市绿线”,加强对各类城市绿地的保护与管制;“城市蓝线”,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制;“城市黄线”,加强对各类交通市政设施用地的控制与管制;“城市橙线”,加强对公益设施的保护和管制。
“设置12处公共停车场,并且根据需要结合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生态空间布设生态停车场;在主城区结合长途客运站设置三处公交首末站;在瞿河片区省道305入口和大榆片区南部靠近绵遂高速张家口出入口附近布设两处物流用地;保留现状城南客运中心站,同时在城东河东大道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城北王家渡涪江大桥南侧和瞿河火车站附近各设置一处长途客运站,在广兴组团设置一处四级长途客运站。”在县交通局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吸纳50万人口的射洪创造先决条件,相关部门在对外来的交通规划别考虑了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
“当前摆在眼前的工作就是推进旧城用地功能的置换,逐步搬迁旧城工业和仓库用地,置换出来的用地主要用于改善旧城环境、发展商业、文化和休闲娱乐设施以及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服务业设施,增强旧城活力。”县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综合整治、更新和改造,旧城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将不断改善,城市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具有完善功能和突出形象的城市中心区呼之欲出。
“新的规划倡导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唐瑞钧说,50万人口的新射洪以融入成都经济圈、全域发展,四化联动、富民强县为总体思路,把生态理念融入其中,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未来,在大城市的蓝图下,射洪展现的将是一幅幅怎样的人居生活画面呢?是:低碳城市绿色宜居、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全域发展开放合作、现代城市创新创业。
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射洪县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两国,设置巴,蜀两郡。西汉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广汉等十三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的通泉坝,为今射洪县境内建县之始。此时,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郪两县。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东西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即涪江以东和梓潼江左岸地区为广汉县。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区为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信,郪两县。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名,东汉末年,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郡治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树镇)。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广汉县由广汉郡划入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分属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夺取晋王朝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潼川镇),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郡治巴兴县(今大英县回马江坝)。广汉县隶属东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属东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
萧梁(502~553)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领北伍城县。南齐,改北宕渠郡(治今盐亭县城),置西宕渠郡,析广汉县,置通泉县。领辖广汉,通泉两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通泉,北伍城三县。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县(通泉更名,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改名)两县。今射洪县境属射江,涌泉,广魏三县。
北周(557~581),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广汉(广魏改名)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废,改通井县为通泉县,并光汉县(广汉改名,讳炀帝杨广名)入通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
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新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射洪、通泉两县属新城郡(治今三台潼川镇)。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泉两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未变。今射洪县境仍属此两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两县初隶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为静戌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复改为东川节度,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设为潼川府,射洪、通泉两县隶属关系仍旧。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县“兵后地荒”,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元年(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2年(13),废潼川府,复置道,又隶川北道,3年(14),又旋改属嘉陵道。
7年(18)起,四川军阀割据,四川形成“防区制”。今射洪县太和镇南,先为四川省第五卫戍区范围,后为李家钰卫戍范围。太和镇北先为川军第5师吕超部控制,后属川军第10师刘斌部,川军杨森第2混成旅杨汉城部及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孙震部的卫戍区范围。
24年(1935),射洪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38年(1949)12月。
建国后,1950年1月置射洪县(县治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
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射洪县划归绵阳专区。
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射洪县仍隶属。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射洪县隶属遂宁市。
我告诉你我是那里的?
一,金华镇 公元前696年,初唐时期伟大的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冀北门,写下了传颂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对于这位开盛唐一代诗风的关键人物,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来自于四川,具体地点是川中重镇--射洪金华镇。 金华镇位于涪江上游,历史上,金华镇一直是川中一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古代梓州和潼川府次级中枢,亦是古射洪的县治所在。 南北朝西魏时期,魏恭帝于川中涪江右岸置射江县,北周时期改名射洪县,县治位于金华镇。此后到1950年,在长达1400年的时间里,金华镇一直都是射洪的县城,且城址未曾变更。其作为县治的时间跨度,可谓非常之长了。 1950年,由于金华镇在射洪的位置相对偏北,同时由于射洪中部大镇太和镇的影响力已经在实际上超过了金华镇,射洪县城尤是从金华镇迁往太和镇。不过,作为一个存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金华镇的文化底蕴,以及古迹规模,在整个涪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的。 目前,金华镇为射洪市副中心之一,城镇建成区超过5平方公里,是川中丘陵少见的大镇之一,在三台南部以及射洪北部依然还有较强的影响力,是周边数镇的首场。 此外,金华镇域内有四川四大名山之一的金华山,有陈子昂古读书台,还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地会馆。其九宫十八庙的格局,至今仍然可寻遗踪。 二,武都镇 沿涪江北上,到达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时候,有一个大镇,叫做武都镇。武都镇是川西北山区与四川盆地衔接的隘口,在武都以上,则是层峦叠嶂的连绵群峰;而在武都以下,则是低缓的丘陵及平坝。浩荡的涪江水,在武都以上被唤作上流,而自武都开始,则为中游。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涪江行船,则自武都开始。而武都的历史,也延续了超过千年。 从区位状况来说,武都镇和成都平原的灌口镇非常相似。只不过,灌口镇历史上一直作为老灌县的县治,且建造了举世无双的工程,其地位在成都平原众多城镇中一直备受尊崇。而武都镇,则相对暗淡了很多。不过,作为涪江中游镇,武都镇在整个涪江流于的影响力,历来还是比较大的。 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王朝于武都镇重建江油县,武都镇由此成为江油县城。此后,江油县地位开始巩固,未曾再撤再建。而武都镇作为江油县城,也是川北地区商贸主要的集散中心之一,极尽繁华之状。一直到1951年,江油县县城由武都迁往江油南部的中坝镇,武都镇的影响力从此逐步降低。 目前,武都镇依然是江油市中部的特大镇之一,同时也是成都、绵阳北出的交通要道。镇域内,李白、窦圌等人历史名人留下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并且是江油市主要的文化标志之一。
射洪县金华镇,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西与三台县接壤。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62万。4.5万亩耕地。镇内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农村基础设施配套,集镇功能齐备,森林覆盖率达42%。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金华山风景区1个;省级桔橙标准化生产区1个,陈子昂读书台文物保护单位1个。
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射洪县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两国,设置巴,蜀两郡。西汉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广汉等十三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的通泉坝,为今射洪县境内建县之始。此时,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郪两县。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东西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即涪江以东和梓潼江左岸地区为广汉县。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区为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信,郪两县。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名,东汉末年,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郡治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树镇)。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广汉县由广汉郡划入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分属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夺取晋王朝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潼川镇),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郡治巴兴县(今大英县回马江坝)。广汉县隶属东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属东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
萧梁(502~553)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领北伍城县。南齐,改北宕渠郡(治今盐亭县城),置西宕渠郡,析广汉县,置通泉县。领辖广汉,通泉两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通泉,北伍城三县。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县(通泉更名,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改名)两县。今射洪县境属射江,涌泉,广魏三县。
北周(557~581),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广汉(广魏改名)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废,改通井县为通泉县,并光汉县(广汉改名,讳炀帝杨广名)入通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
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新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射洪、通泉两县属新城郡(治今三台潼川镇)。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泉两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未变。今射洪县境仍属此两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两县初隶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为静戌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复改为东川节度,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设为潼川府,射洪、通泉两县隶属关系仍旧。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县“兵后地荒”,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元年(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2年(13),废潼川府,复置道,又隶川北道,3年(14),又旋改属嘉陵道。
7年(18)起,四川军阀割据,四川形成“防区制”。今射洪县太和镇南,先为四川省第五卫戍区范围,后为李家钰卫戍范围。太和镇北先为川军第5师吕超部控制,后属川军第10师刘斌部,川军杨森第2混成旅杨汉城部及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孙震部的卫戍区范围。
24年(1935),射洪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38年(1949)12月。
建国后,1950年1月置射洪县(县治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
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射洪县划归绵阳专区。
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射洪县仍隶属。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射洪县隶属遂宁市。
2007年7月,射洪成为四川省首批财政直辖县,并有望率先被四川省直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