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17年浙江高考语文题目_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17年浙江高考语文题目_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17年浙江高考语文题目_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例1.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2014年山东卷第4题A项)
“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寒冷”了。
“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而此句望文生义成“反击”了。
例2.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2题C项)
“风声鹤唳”指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风的响声、鹤的叫声”了。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如2010年辽宁卷第13题B项:“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指男性,显然不对。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此成语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此处形容“舞者形体”属于搭配不当。
例4.写一篇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2015山东卷第4题D项)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成语不能形容。属于用错对象。
例5. 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2014年辽宁卷第13题D项)
“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而此句却误将它用于书法作品。
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一挥而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破镜重圆、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倚马可待、汗牛充栋、呼之欲出、韦编三绝、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等。
从感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这就要求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例6.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2015安徽卷第16题B项)
倾巢而出:指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此句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属感彩失当,褒贬误用。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常见褒贬误用的成语还有:处心积虑、始作俑者、无所不为、上行下效、弹冠相庆、大快人心、处心积虑、面目全非、半斤八两、甚嚣尘上、危言危行、一团和气等等。
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4、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划一划。
5、要先读文言文的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6、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7、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8、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今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不太记得古诗文鉴赏都是什么内容了。
成语源于文言文,而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今天的人理解“登高自卑”往往以为是“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他们把“自卑”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岂不知“自卑”在文言文中是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卑”是“低处,低下”。“登高自卑”的本意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后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此类推,我们就会知道“求全责备”中的“责备”是和“求全”并列的两个语素,“责”和“备”分别是“追求”“完备、完美”的意思,由此才不会理解错误。建议你可以找20~30套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鉴赏的题一块做,对着抄一抄也可以,抄过之后再默写,然后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再做些新的和对比对比看看别是不是小一些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表明你很会总结,高考前多多总结很有用的~Good luck
2014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4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
品位时尚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以下为2012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忧与爱》。有三个相关材料: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一个是罗曼·罗兰自传中关于忧愁的论述。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我遗憾地告诉机智的你明天就知道了。。。
#2013江苏高考作文#
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什么是不朽
陕西高考作文题目《振兴》高考作文题目《信用》,东北高考作文题目《告诉自己,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莫任性》,我能行》,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短暂与永恒》,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时光》,海南高考作文题目《看客》
2009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江苏 品味时尚
江苏高考作文
“人们追逐时尚,不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09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2011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拒绝平庸
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著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材料作文,自定主题。
不是的,只要不是用的全国卷其它的题目也是不同的,这样做就是根据自己省的实际情况来出题,各地的教育水平不一样,要全面考虑,相应录取线也是不相同的。
全国卷是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统一的,有些省市是自主命题的.
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呀... 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省市的卷子不一样的
有个别地方是自己命题的啊!例如我们广东…自己命题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的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