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然有志于天下 慨然有志于天下句式

招生计划 2025-04-25 09:49:24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什么意思

出自:《续资治通鉴》卷意思是:五十二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 《春秋》。

慨然有志于天下 慨然有志于天下句式慨然有志于天下 慨然有志于天下句式


慨然有志于天下 慨然有志于天下句式


慨然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慷慨激昂的样子

如何评价范仲淹

楼钥: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193]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180] [181]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183]

范文正公像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184]

欧阳修:①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85] ②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185]

韩琦: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其后恤灾南方,扞寇西垂,贰机政,陪宰席,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志欲膏泽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万世不拔。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186]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187]

钱公辅: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188]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189]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190]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范仲淹不仅是北宋的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文武人。[1]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才兼文武,永履仁义。

刘珙:此五君子于是通晓了六经的深意,慷慨激昂地有了治略天下的志向。(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192]

孙应时: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194]

吕中: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19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什么?

于是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

意思是: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

历代评价

原文: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译义: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续资治通鉴》作者为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毕沅生前仅初刻10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179]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3卷,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220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至于天下 意思

朱熹:①范文正杰出之才。②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195]

出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总评

【原文】扩展资料: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