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2015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知识点
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知识点
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知识点
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知识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 ; = ; = ; = 。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 。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 = 180°;
+ =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或 = 或 = ,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或 = ,则a∥b 。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 = 180°;
+ =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 题设 和 结论 两部分组成,有 真命题 和 命题 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 和 大小 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相加;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方,负数不能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 (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 0,纵坐标 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 0,纵坐标 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b| ,到y轴的距离是 |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 到x轴的距离是 ; 到y轴的距离是 ; 点P(2,3) 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点P(2,3) 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 )。
11、如果两个点的 横坐标 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 ;如果两点的 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 。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 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 a = b ;如果点P(a,b) 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 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 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 πR2h.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值与小值的);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
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1、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7、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8、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9、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
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
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
12、有效数字1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一个近似数,从左边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3、概率:一个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发生的概率。
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7、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18、变量:变化的数量,就叫变量。
19、自变量:在变化的量中主动发生变化的,变叫自变量。
20、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量,叫因变量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2、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对折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
①漏下了一次项
②混淆公式
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
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七年级数学学习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0.1 ,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1/3πR2h.
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
★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上册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下册主要包括相六章内容。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七年级数学 每个章节的重要内容,我整理了一些知识点以供学习复习参考!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章 有理数
∴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
(1)正数的是其本身,0的是0,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可表示为: 或 ;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0,那么 的倒数是 ;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减去较小的;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相乘;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n 或 (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 方法 ,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利润=售价-成本, ;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
一、知识框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二、本章书涉及的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在过平面上若干个点画直线时,应注意对这些点分情况讨论;在画图形时,应注意图形的各种可能性。
2.方程思想。在处理有关角的大小,线段大小的计算时,常需要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3.图形变换思想。在研究角的概念时,要充分体会对射线旋转的认识。在处理图形时应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
4.化归思想。在进行直线、线段、角以及相关图形的计数时,总要划归到公式n(n-1)/2的具体运用上来。
>>>下一页更多精彩“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a的m次方乘a的n次方=a的m乘n次方
(a+b)(a-b)=a方-b方
a乘b的m次方=a的m次方乘b的m次方
(a+b)的平方=a方+2ab+b方
(a-b)的平方=a方-2ab-b方
(a+b)(a-b)=a方+b方
以上为重点,给个吧!
(3)角:对称轴,性质参考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书
自己总结吧
【篇一】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用(六条)及逆运用(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4)am÷an(5)a0(a≠0)(6)a-p==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平方公式:(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b)2
常用公式:(x+m)(x+n)=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6、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平行)
①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互补,两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线的平行
8、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9、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平均值。
10、三角形
(1)三边关系:角的关系)
(2)内角关系: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4)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角、公共角、角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6)等腰三角形:(a)知边求边、周长方法(b)知角求角方法(c)三线合一:
(7)等边三角形:
11、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13、(1)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性质
(2)线段:对称轴,性质
14、尺规作图:(1)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2)作角已知角(3)作线段垂直平分线
(4)作角的平分线(5)作三角形
15、的分类:,会求各种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P(摸某种牌)=
(3)转盘:P(指向某个区域)=
(4)抛: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P(停留某个区域)=
16、必然不可能,不确定
17、方法归纳:(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18、注意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篇二】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5.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点、线、面、体知识点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BAE=∠1+∠CAE=35°+90°=125°∠CBF=∠2+∠DBF=35°+90°=125°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篇三7.垂线性质】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180°;+=180°;+=180°;+=180°。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180°;+=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或=或=或=,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或=,则a∥b。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180°;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有真命题和命题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1 相交线与平行线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垂线段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9.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平行线的判定。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2
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
基础知识
1、C
2、ADBCADBC180°—∠1—∠2∠3+∠4
3、ADBEADBCA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题目略
MN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MN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
5、B
6、∠BED∠DFC∠AFD∠DAF
7、证明:
∵AC⊥AEBD⊥BF
∴∠CAE=∠DBF=90°
∵∠1=35°∠2=35°
∴∠1=∠2
∴∠CBF=∠BAE
8、题目略
(1)DEBC
(2)∠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BCF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能力提升
9、∠1=∠5或∠2=∠6或∠3=∠7或∠4=∠8
10、有,AB∥CD
∵OH⊥AB
∴∠BOH=90°
∵∠2=37°
∴∠BOE=90°—37°=53°
∵∠1=53°
∴∠BOE=∠1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已知互补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平行,证明如下:
∵CD⊥DA,AB⊥DA
∵∠1=∠2(已知)
∴∠3=∠4
∴DF∥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3、对,证明如下:
∵∠1+∠2+∠3=180°∠2=80°
∴∠1+∠3=100°
∵∠1=∠3
∴∠1=∠3=50°
∵∠D=50°
∴∠1=∠D=50°
14、证明:
∵∠1+∠2+∠GEF=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1=50°,∠2=65°
∴∠GEF=180°—65°—50°=65°
∵∠GEF=∠BEG=1/2∠BEF=65°
∴∠BEG=∠2=65°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短。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概率
一、:
1、分为必然、不可能、不确定。
2、必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也就是指该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或1)。
4、不确定: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1;
3、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0;
4、不确定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短的两条线段)
3、第三边取值范围:a—b
4、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5、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n边行内角和公式(n—2)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6、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重心)
3、三角形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3)、三角形的高线: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垂心)
3、注意等底等高知识的
7、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多有3个锐角,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9、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1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12、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理解
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为y=180—2x。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
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
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3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1、学数学要善于思考,自己想出来的远比别人讲出来的印象深刻。
2、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掉。
3、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4、学好数学基础的就是把课本知识点及课后习题都掌握好。
5、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6、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7、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8、数学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9、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10、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不要放过。
数学经典学习思维
设思想方法
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找到正确的一种思想方法。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4
认识三角形
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里要注意两点: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根据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短”可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性质定理,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另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小于第三边。对于这两个性质,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应用时才不会出错。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
①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
②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小,只要满足|b—c|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3、关于三角形的中线、高和中线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边,如图2;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掌握正确做题方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做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既然做不到我们就需要用用大量的题来弥补,但是做题也不能盲目的去做。,做题要由易到难,第二,做题要先专题后限时模考,第三,做题要学会整理错题,第四,做题要学会分析试题,第五,做题要会猜题。
2、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是由浅入深的,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识记理解公式、定理,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3、发现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终的是一个。
4、保持好心态
心态问题是影响的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反过来,如果进考场就底气不足,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发挥。
5、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数学复习的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三角函数公式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性质,函数的性质等,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成绩高低,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数学 下册知识点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探索研究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提纲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 面相 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简单说成:垂线段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数学考前怎样复习
首先,要抓住基础概念,将其作为技巧突破口。数学试题中的所谓解题技巧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来源于基础的知识和概念,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的灵光一现。要寻找异——因为做了大量雷同的练习,所以容易造成对相近试题的判断失误,这是非常危险的。
再次,要抓住中考动向,勤练解题规范。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就能拿到满分了。其实,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比的要重要得多。所以,要规范书写过程,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形。
,要抓住数学思想, 总结 解题 方法 。中考中常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法、面积法、特值法、数形结合法等,运用变换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来解决一些综合问题,在脑海中将每一种方法记忆一道对应的典型试题,并有目的地将较综合的题目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做到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分步突破;而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要将较为简单的题组合成较有价值的综合题。
数学 学习方法
1、基础很重要
是不是感觉数学都能考满分的同学,连书都不用看,其实数学学霸更重视基础。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性质,函数的性质等,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中考数学成绩的高低。
因为一些基础的知识没有掌握透彻,导致做题的时候没有思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小小的知识漏洞可能导致你在整一个题中都没有思路,非常危险。
2、错题本很重要
在所有科目中,数学这个科目重要错题本学习法。特别提倡大家整理错题,对于错题本有一些小窍门,那就是平时如果坚持整理错题,终会导致自己错题本很多很厚,我们可以定期复习,对于一些掌握的,可以做个标记,以后就不用再次复习,这样错题本使用起来就会效率更高。
3、做题要多 反思
数学学习要大量做题去巩固,但做题不要只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遇到经典题,综合性高的题目时,每道题写完解答过程后,需要进行分析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把题真正做透。
4、把数学知识形成体系
课本上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建议大家自己画 思维导图 把知识串起来,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解,让知识变成结构的过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提纲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提纲
★ 2021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提纲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 视角去解读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教材;教材目录主要是什么知识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目录,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三种命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4平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5
第六章实数
6.1平方根
6.2立方根
6.3 实数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2不是有理数
数字活动
小结
复习题6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
7.2坐标 方法 的简单应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7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8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用求法比较大小
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9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
10.2直方图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0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运算知识要点
一、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另外规定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注意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系数是1时通常省略, 是系数, 的系数是
单项式的次数是指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几次几项式)
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项的次数是几就叫做几次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明显的特征:分母中不含字母)
二、整式的加减:①先去括号; (注意括号前有数字因数)
②再合并同类项。 (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指数不变)
三、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零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 ) 注意00没有意义。
5、负整数指数幂: ( 正整数, )
6、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 )
注意:以上公式的正反两方面的应用。
常见的错误: , , , ,
四、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五、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用乘法的分配率,把这个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
六、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七、平方公式
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等于这两数的平方。
即:一项符号相同,另一项符号相反,等于符号相同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的平方。
八、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的和(或)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两数积的2倍。
常见错误:
九、单项除以单项式:把单项式的系数相除,相同的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十、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多项式的各项都除以单项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实数知识要点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
2. |a|≥0.
3.倒数 (1)0没有倒数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相加;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方,负数不能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1 相交线与平行线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垂线段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9.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平行线的判定。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2
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
基础知识
1、C
2、ADBCADBC180°—∠1—∠2∠3+∠4
3、ADBEADBCA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题目略
MN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MN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
5、B
6、∠BED∠DFC∠AFD∠DAF
7、证明:
∵AC⊥AEBD⊥BF
∴∠CAE=∠DBF=90°
∵∠1=35°∠2=35°
∴∠1=∠2
∴∠CBF=∠BAE
8、题目略
(1)DEBC
(2)∠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BCF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能力提升
9、∠1=∠5或∠2=∠6或∠3=∠7或∠4=∠8
10、有,AB∥CD
∵OH⊥AB
∴∠BOH=90°
∵∠2=37°
∴∠BOE=90°—37°=53°
∵∠1=53°
∴∠BOE=∠1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已知互补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平行,证明如下:
∵CD⊥DA,AB⊥DA
∵∠1=∠2(已知)
∴∠3=∠4
∴DF∥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3、对,证明如下:
∵∠1+∠2+∠3=180°∠2=80°
∴∠1+∠3=100°
∵∠1=∠3
∴∠1=∠3=50°
∵∠D=50°
∴∠1=∠D=50°
14、证明:
∵∠1+∠2+∠GEF=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1=50°,∠2=65°
∴∠GEF=180°—65°—50°=65°
∵∠GEF=∠BEG=1/2∠BEF=65°
∴∠BEG=∠2=65°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短。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概率
一、:
1、分为必然、不可能、不确定。
2、必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也就是指该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或1)。
4、不确定: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1;
3、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0;
4、不确定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三角形3、不可能: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也就是指该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短的两条线段)
3、第三边取值范围:a—b
4、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5、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n边行内角和公式(n—2)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6、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重心)
3、三角形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3)、三角形的高线: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垂心)
3、注意等底等高知识的
7、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多有3个锐角,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9、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1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12、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理解
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
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
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1、学数学要善于思考,自己想出来的远比别人讲出来的印象深刻。
2、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掉。
3、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4、学好数学基础的就是把课本知识点及课后习题都掌握好。
5、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6、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7、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8、数学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9、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10、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不要放过。
数学经典学习思维
设思想方法
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找到正确的一种思想方法。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4
认识三角形
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里要注意两点: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根据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短”可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性质定理,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另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小于第三边。对于这两个性质,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应用时才不会出错。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
①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
②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小,只要满足|b—c|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3、关于三角形的中线、高和中线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边,如图2;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掌握正确做题方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做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既然做不到我们就需要用用大量的题来弥补,但是做题也不能盲目的去做。,做题要由易到难,第二,做题要先专题后限时模考,第三,做题要学会整理错题,第四,做题要学会分析试题,第五,做题要会猜题。
2、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是由浅入深的,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识记理解公式、定理,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3、发现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终的是一个。
4、保持好心态
心态问题是影响的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反过来,如果进考场就底气不足,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发挥。
5、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数学复习的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三角函数公式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本人觉得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 算术题一般爱考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些都挺重要的,其他的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②a—b
平行的判定及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二元一次∴∠CDA=∠2+∠3=∠BAD=∠1+∠4=90°(互余)方程。 不等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