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新高考”年。那么,今年的高考试题命制的总体思路为何,是否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建设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是否做到了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作用,是否做到了着力提高命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6_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6_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6_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科学实施命题设计,落实立德树人
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是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2017年高考语文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彰显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分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卷3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均突出了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全国Ⅰ卷作文“”,考生用两三个来呈现他们所认识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专家分析,“试题意在考生正确认识特色,认清世界和的发展大势,向外国青年‘讲好故事’。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还有专家指出,卷作文“,我为你拍照”,考生将个人命运与发展紧密结合。
5万名上海考生,是上海实施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批考生。对于上海的作文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中良认为,“预测”这个题目考生可以从个人写到,不会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比如大到可以写行业、写地域等的预测问题。例如在大的视角看,线上电商如何冲击实体店等;又如自己家乡、所在城市,如何预测其发展之路。”
今年的语文命题还为考生发挥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空间。“比如由‘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有专家分析。
聚焦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和职责所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语文命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品德情。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观沧海》等分别呈现出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对话,考生品评古人好学勤勉等品质。
今年语文命题还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力求让传统照进现实。如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青花瓷崛起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题目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进而对当今的“”倡议有更深了解。
数学命题在展示传统文化方面也着力很多。“2017年数学试卷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既是创造的、发现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有专家分析说。比如全国Ⅱ卷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然后通过诗歌提出数学问题,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全国Ⅰ卷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浙江卷第11题以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为背景,设计在圆内计算正六边形的面积问题,使考生深刻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应用能力
“2017年数学科高考以考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为背景设置试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翻译诗歌比较难,因为是个的句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仅仅是意象的罗列而已,是通过意象渲染意境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因此翻译诗歌一定注意,别用文言文的那一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符合高考改革中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数学试卷采用大题、小题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全国Ⅱ卷第19题以水产品养殖方法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产量的问题。试题的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某的概率,第二问设计为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随机变量间性的检验,第三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总体中位数,灵活地考查了概率与统计知识。天津卷文科第16题以电视连续剧播放为背景,考查线性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和运算求解能力。
今年,在上海和浙江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中,首次命制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两省市的6月7日,2017高考拉开帷幕,天考查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试卷更强调各类考生必须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无论是常规题还是创新题,是数学问题还是应用问题,都设计出自然合理的情境、控制情境的抽象程度,力图使考生能正确理解题意。”有专家分析。
“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能力素养更为全面的考生脱颖而出。”深圳中学特级教师王木森分析。
在张家口市中学特级教师尤立增看来,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其实是“四两拨千斤”,“将会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实用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重视。”
展现高考改革成果,一线教学
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通过调整,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了,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综合分析、概括理解、文本鉴赏、语言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能力,目标更明确,重点更清晰。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区分度,更好地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2017高考语文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题型上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测试。据该负责人分析,这样一方面使得命题基础性、区分度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比如考查逻辑推断,就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学用并举。
“针对上海学生在PISA(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反映出的应用类文体阅读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两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了科技类、图表式说明文的教学;针对在网络语言环境中长大的这一代孩子的实际,也加强了对于使用得体、规范的汉语表达训练。”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教师骆蔚说。
“今年语文的阅读量增加了8%左右,鼓励学生不仅要精读、细读,还要大量阅读。因为阅读量上不去,思维能力就上不去。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对一线教学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大学中文系温儒敏说。
诗歌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高考中考查“诗歌鉴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诗歌鉴赏试题要求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的看法,与过去的客观题相比,这种主观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诗歌鉴赏试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有关诗歌的知识,对所给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色进行正确判断和合理的评析,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要鉴赏诗,首先要细心地、反复地、由浅入深地读诗,用心体味诗歌深邃美妙的意境,还要分析诗歌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涵义。在认真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而多读诗能使学生陶冶情,净化心灵。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读诗使人明理”,诗歌鉴赏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试谈古典诗词鉴赏的意义
作第二是审清题目,比如那种“怎么表现,怎么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艺术特色”等,其实都是一回事者:冯霞云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就古典诗词的鉴赏意义论题,指出了古典诗词的鉴赏内涵;阐明了古典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以古典诗词鉴赏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及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的重要性。
:古典诗词 鉴赏一、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以及日后深造的基础。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经常鉴赏好诗无疑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内涵 意义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2017年全国高考卷语文2作文题是从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人物,还看今朝()。古诗句的考察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如果你对它有创新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才有利于发挥。
一.古典诗词的鉴赏内涵
鉴赏是对古典诗词的鉴定和欣赏。对古典诗词蕴含的形象、思想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古典诗词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古典诗词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古典诗词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
二.古典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其一,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其二,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词内容。其三,以字词的解释代替了句意的完美性。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头戏,分值一直在十分以上。全国卷一直都是十一分。而且,诗歌鉴赏和作文、阅读、默写都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所突破,将会在高考中占便宜。那么,应该怎么复习呢?
我觉得诗歌鉴赏考来考去无非就那么几句话,多做点题自然会对这种题目的解法有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出题者的意图,得分点等等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其实意境就是一种实在的感觉,能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很清晰的画面。因此,这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画面。所以,有些诗歌,在理解的时候应该吧意境放在首位。就像陶渊明和王维的诗歌,就像李白的《行路难》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技巧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一个我觉得是“读懂”。怎么才能读懂?我觉得而要学会吧诗句斩断,片段理解,然后用想象吧片段连成画面。最简单的例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你可以把每个意象摘出来,想象出一幅幅画面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然后连起来。
诗歌的情感是重头戏,因此有人甚至认为诗歌就是为“缘情”而生的。虽说诗歌的情感好理解,但我们还得积累很多关于情感的句子或者词汇,这样,在用得着的时候不愁没话说。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上海的“新高考”也为原先的教学秩序提供新的参考。参加“新高考”的考生,一进入高中就被要求学会主动选择,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长,再对照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相关专业的招考科目要求,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选出参加等级考的3门科目,还要参加大量的研究型学习和科创活动、实践。一般是写景抒情的,诗词鉴赏也还是那些套话,具体的情况要改变一下吧。平时应该多读一些并写鉴赏,还要看看人家鉴赏的那些要点和套话句子,掌握了意境,那3/4的分是没问题的!
(2)分析词句,作者通过什么事物为寄托表达;
(3)具体诗句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中最突出优美的表达词句的鉴赏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简案
内容上偏向于有景有情的那种
那高分主要是掌握一些常见的术语 ,楼上有提供比较全面的
第三是表述要规范,完整
不太记得古诗文鉴赏都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内容了。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表明你很会总结,高考前多多总结很有用的~Good luck
很多人想知道怎么去解答高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一些学生在这方面丢分,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供参考!
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公式介绍 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建议你可以找20~30套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鉴赏的题一块做,对着抄一抄也可以,抄过之后再默写,然后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再做些新的和对比对比看看别是不是小一些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XX的寓意是什么?”“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XX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 (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项。)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公式阐释】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
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①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② 反对,追求和平; ③ 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追求建功立业; ⑤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⑥ 抒发个人忧愁、、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的疾苦,但由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特征的、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考纲解说
自2002年起,高考取消了对现代诗歌的考查,把诗歌鉴赏纳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但在2002年高考中古诗又以新的测试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测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直到2008年这种简答的考查方式在高考命题中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可见稳定性相当强。
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求明确为: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属于什么类型?……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就是既要知其“表”,又要知其“里”。命题方式一般是填空题或简答题。
重点难点
解题方略
1.遵循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一般规律:①看清题干;②整体阅读;③筛选信息;④比较确定。
2.明确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基本要求:①把定其表;对诗歌中的景与物,我们要抓住形、色、声等作具体分析,从而把握景与物的特点;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知。②深入其里: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表达特定情趣和意味的意象,要熟悉其特殊的内涵;把景、物与人联系起来理解,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③知人论世: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诤歌的风格,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④运用术语: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
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
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彩、语境语意)
看是写景帮你总结一下。 鉴赏一句话的时候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写了什么内容 3.有什么作用 4.重点语句的欣赏 比如: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 别看简单,但只要用好,还是八九不离十的。至于的表现了什么情感,看诗中的字眼。 如果怀古诗,就是对往昔的怀念。如果有“悲”.之类的字,就是表达哀情的。 还有,因人而异。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悲壮豪迈,李清照的柔婉隽永,之类,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风格。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
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
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
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
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
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
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
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
还是发“大我”情怀。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
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
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
乌啼”、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
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
就使得远景和近三、分析句意型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
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
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
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
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
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
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
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
还是发“大我”情怀。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
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
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
乌啼”、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
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
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
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
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
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
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
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一、读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的、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楼上的出口成章,我自然比不上,这里就说说我的个人体会,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原诗
二,情感。可以先把诗歌分一下类,比如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
如确定是边塞诗,然后再看作者表达的是报效或拍部队的马屁呢,还是叹战火纷飞黎民因战事流离失所。。。
还有就是用一些答题者与阅卷人“约定俗成”的词(这个。。。谁不是在应付考试呢?)。买本 《5·3》,里面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东西。记得我有次来不及看诗,没读懂就做题,考完后才发现意思完全理解错了,居然得分,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出题规律一般是这样的:
题考作者的表现手法,要举例说明。第二题问你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题要想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就需要对诗人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这很重要!例如苏轼的,一般都是写被贬黄州后的无奈和壮志难酬之类的。要举一反三!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中的难题,下面我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仅供参考。
如何解答古诗词的试题
高考语文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
在高考语文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我: 100天理科高考如何逆袭 高考逆袭成功例子
高考语文古诗词技巧答题
高考语文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高考语文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高考语文赏析表现手法:手法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语,体味艺术特点。+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高考语文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具体方法:解释单个字+解释所在诗句的意思+手法分析+情感分析
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具体方法:解释诗句+分析手法+结合谈情感
“语言”和“风格” 闻捷曾说:“诗歌语言不是墙壁上悬挂的弦琴,而是主人公心灵深处颤动的琴弦。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而且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这就是说,诗的语言必须是诗人被感动过之后写出来,又能感染别人的。这也决定了诗歌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的诗歌鉴赏中重要地位和它既不等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散文等文体的特点。一般说来,诗歌的语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抒情性和形象性。诗的本质在于抒情,抒情必须借助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要创造强烈的抒情气氛,打动读者的心灵,又要借助于多彩的艺术形象,使读者通过这些形象感觉诗人心灵的颤动。 第二,富有个彩。人的性格有多样性,诗也会随自己的情感而表现出来。 第三,精练和节奏感。这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文体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能把握诗歌语言的这些特征,就能通过对诗歌语言音调、色彩、修辞以及联想效果等感觉,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歌语感,从而较好地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诗歌风格是指诗歌创作中,各种因素有机结合后呈现出来的总的艺术风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美学范畴。 诗歌的风格不仅种类繁多,如冲淡、高古、典雅、洗练、自然、豪放等,而且其形成也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 ,时代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一代有一代的风格。以诗歌而言,古代的、的、前后、现代诗等。它们的风格有朴素、深沉、悲凉、沉郁、冷峻、悲愤的特点。 第二,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域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诗人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民情风俗,甚至语言特点都可能影响到诗歌创作。别一方面,诗人从特定的风光景物、人文环境中获得素材,激发诗思,创造诗境,也会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第三,个人因素的影响。时代、、地域固然是影响诗歌风格的因素,然而诗人的个人气质、个性、阅历、才情和审美时尚等才是决定诗歌风格的主要因素。仅以朦胧的诗为例,处于同一背景和环境中的朦胧诗人由于受其个人因素的影响,就形成了如北岛的崎岖、冷峻,舒婷的蕴籍、明丽,顾城的清新、透明等不同的风格。 在诗歌欣赏中,了解诗歌风格的类型及其形成特点,对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审美特征,以及提高诗歌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备战201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大全 1、诗歌分类鉴赏知识汇总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2、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3、 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①借助题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冷清、苍凉萧瑟等等。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做诗歌鉴赏题简单的说就是要抓住意象领会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事物,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物去反映主题。这样说也许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秋雨”,如果它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中,通常反映什么感情呢?就是萧瑟,悲凉,感伤这样的低落情绪;“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中有这一意象,就含有了惜别之意。另外,散文有文眼,比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诗歌有诗眼,比如《静夜思》中的“思”字。找到诗眼一般就掌握了诗歌的主旨。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民族大学副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老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主旨是诗歌的灵魂,但是要把我一首诗歌的灵魂太难了。这个我们放着专门介绍。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上根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2016年二十国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世界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说。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