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

热门职校 2025-01-05 10:22:23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关怀。

【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


【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


【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


所谓平等、尊重就是一视同仁,既不要因为是问题学生而轻视,更不要因为要帮助他而刻意营造与其他人不同的待遇使他更加逃避和怀疑你的出发点。所谓关怀就应该建立在以上的基础上,有时候一句无心的夸奖,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份简单的信任,给予参与集体的工作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现问题学生的正面兴趣并正确,其实是对学生一生的帮助。当然你需要有一颗细腻,耐心的心。

学生在小学阶段,与之接触多、联系紧密的人当数班主任老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班集体能否积极向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和品德行为都比较的学生。我们叫这样的学生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材料1中的小曼,他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导致其上课大喊大叫,不遵守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因是:她由奶奶抚养,奶奶对其期望值高,又不能正确对待孩子身上的问题,对其疏于管教,导致其行为习惯比较,教育难度也比较大。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大部分班主任老师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轻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用我们的严厉维护着“师道尊严”,就像材料3中的老师一样。重则采取一些措施来惩罚他们一下,就像材料1中的张老师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就和问题学生变得更加的尖锐对立了。问题学生在班级里虽然不多,但他会经常给你找事、惹事,如果做不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很难开展,班级的其他同学也会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而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他们是问题学生而轻言放弃。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力,教育的是把它发掘出来,并且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他的生命意义。

因此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也是班级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原因,对症下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形成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全面的分析不健康心理的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及时与家长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沟通、交流,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转化与治疗作用。

二、真诚相待,用爱感化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问题学生的转化。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成玉,能使受伤的幼小心灵能到治疗。那么用怎样的方式去管理班级才是真诚相待,用爱感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多,少强制。

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

2.多激励,少批评。

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

3.多,少说教。

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手把手地教

4.多用情,少用气。

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学习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三、给予自信,努力感化

有问题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信任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在教育该类学生时,要让他们感到老师理解他,与他们有共同的感受,也可以直接向这些学生说明“过去的事情就算了,好坏看今后的表现”。如果发现该学生的兴趣所在,就让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现该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绩,也应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也可以用日记或者作文的方式去帮助、感化他。就像材料2中的老师一样。只要真诚付出,只要努力过,就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回报。但要真正取得效果,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毕竟这是一项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我们在给予学生自信的同时,也要给予自己信心,坚信这些有过问题行为的学生,是完全能够改正的。多念他们的优点,少想他们的缺点;多说他们的可爱,少想他们的不足,那你就会发现学生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听话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矫正过错行为也不是一次两次教育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的一错再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能认为是学生的屡教不改,这是变化中的新错误。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小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对学生的教育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个好班主任,应当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进步是大还是小。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其乐无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教育理想。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

步,区别问题的性质。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的问题属于哪一类,是学习问题,还是纪律问题,然后再采取措施。对于学习问题,主要是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成绩等方面入手。对纪律问题,则须从加强学生集体观念、加强日常教育教学规范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其组织纪律性方面入手。其次要区分学生问题的成因,对症下。

第二步,教师要有正确有态度,合理运用教育技巧,采用合适的教育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1、教师的态度必须正确。2、合理运用教育技巧,采用合适的教育手段。(1)教师必须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凝聚力越强,对问题学生的吸引力越大,对他们的约束力也越大,他们的向心力也就越强,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胡作非为”的可能就越小。只有集体强大了,才能极大的转变问题学生。(2)老师必须善于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并因之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激发其同在向上的欲望,增强其自信心,点燃自尊的火种,鼓起前进的勇气。

(3)要切实改善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他们与老师和同学的对立情绪。 3、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教育转化。

第三步,建立档案,管理。反馈调整,不断强化。教育转化是一个使人首先在思想上,然后在行为上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做好观察,做好记录,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转化实际及时调整教育转化和方法促使学生发生转变。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表扬鼓励其继续前进;批评以否定学生的当前状态,帮助其寻找原因,转变思想,改正错误。鼓起前进的风帆。

第四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学校内部必须协调好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还应及时和家长进行各种方式的联系,以期学校、家庭在教育上的步调一致。其次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时时向学校了解情况,共商教育内容和方法,家长还应及时了解子女所结交的朋友并正确提醒他们应注意的问题。再次各部门应将营造良好的环境、转化问题学生作为自己份内的一项职责来看待,经常性的对危及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和进行治理整顿。这样,学校、家庭、同步运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谈谈你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状态的认识与理解。

当前高职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以下是我对目前高职专学生学习状态的认识与理解的三个观点。

1、学习态度和动力的多样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存在多样性。一方面,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对所学专业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努力学习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学业缺乏兴趣和动力。

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意义产生疑虑,导致学习投入度不够,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需要关注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学习资源和支持的不平衡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受到学习资源和支持的不平衡性的影响。由于各院校、专业和地区的异,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存在距。一些学校和专业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实训、实习就业等机会,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发展。

一些学校和专业在这方面能力有限,学生可能面临机会较少的局面。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需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学习资源和支持的配置,确保学生能够公平获得相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3、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态还面临着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较少接触到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所欠缺。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性和实用性,学生可能更注重应试技巧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提升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手段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并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特征:

1、实践性强

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通常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他们接受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际作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实验课、实习、实训等。学生在实际作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2、职业导向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态通常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的学习状态体现出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规划,他们努力学习和实践,以提升自己在特定职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3、就业意识强。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就业意识息息相关。他们常常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职业发展的挑战,因此学习状态中会出现对就业需求的敏感和准备。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求实习和就业机会,关注行业动态和职业要求,通过学习、实践和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尽量对学生以鼓励的语气进行评价,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千万不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孩子回答错误时,也要以鼓励为主,老师给予的鼓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进步。

二、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三、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四、优化评价语言。

后,评价语言要尊重学生。《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呢?

课堂教学是一个严谨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目标、教学、学生。其中,目标是评价的标准,教学是评价的内容,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根据学生的反映来评价教学,它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可见,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课堂评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数学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 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艺术,灵活运用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评价艺术,激发 学生的兴趣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及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在评价中总是去评价老师是如何的能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老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是的机智灵活、语言表达的是否流畅、数学用语是否严谨等等。即使关注的是学生,也是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这种课堂的评价多采用目标式评价模式,却忽视了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等其他方面的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通过对学生评价来评价课堂的效果,我认为除了评价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在课堂上对学生喜不喜欢参与数学活动的评价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应当给与鼓励。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是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课堂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具有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作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做法和想法,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当学生们在课堂上遇到疑问时,就会敢于向老师提问,及时地解决学生们心中的疑问,而不是以往的“你教我听”的现象,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这种课堂学习的评价也是对老师一个侧面的评价,是否真正的能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参与到数学活动的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可见,在课堂上学上参与教学的程度是如何的重要,这也就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无比轻松。

(一)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情景中进行评价

20世纪70年代兴起与美国、目前盛行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法”是合作性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们通过动手、讨论、交流等合作的形式,来获取知识。这也是适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但是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在分组摆图形求面积、分组摆正方体求体积等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中,每一组的同学中总是由其中的一、两个同学代替整组的成果展示,这样就阻碍了其他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总是被动的去观察,于是,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了直观感觉,只能被动的接受意见。我觉得这样从侧面也反映了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这样就造成一小部分人的动手能力强,而另外一大部分人缺乏实践能力,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教学效果当然不好。通过对学生的动脑能力评价,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较佳的灵感状态。我在评价中注重寻找学生思维的发展点、连接点、生长点,注重学生进行整体思维。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性的评价同样成为了对课堂评价的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小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同样又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课前,我们让学生们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把学生们观察到的实际问题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对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创造。

例:在讲到长、正方体的体积时,有这样的训练:把一块石头放入一个盛有部分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这时水面会上升,利用水面上升的高度和长方体的长、和宽,就能求出石头的体积。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我们又深入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进行探索:“你发现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这道求物体体积的问题吗?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们很快的就说出了在平时生活中有洗苹果、洗澡等同样的问题,这是又给定学生一定的已知条件,让学生们求小孩洗澡时小孩的体积,并求出用水的量,甚至还求出洗一次澡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足以说明他们具有了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也能获得准确性的评价,为数学课堂评价做了很好的因素。

(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的评价 。

人的智商是先天的,而人的情商指数却是后天培养的。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伴着情感进行的,没有无情感的教学。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情只有靠情去陶冶。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他所接触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感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求知的过程中,从老师那里获得大量的情感体验,逐渐能形成自己人生观,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陶冶他们应具备的道德情、人格的培养。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课堂效果的评定,同时也评价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个性品质、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等,以被看作是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鞭策性的评价。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是老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希望,更乐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观察、欣赏每一位学生。

总之,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是一种激励。通过我们的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磨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是一具空壳,教学活动无法展开 ,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这种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质性的变化,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中,鼓励鼓励再鼓励。

即使答非所问,也可以鼓励学生的复习量、用功精神等等!(只要想鼓励,任何回答、甚至没有回答都可以鼓励)

课堂上只能用胡萝卜加开导、不能用大棒(就如革命片中的对群众,只能用胡萝卜加开导)。

怎样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可以从学生的听课反馈(练题为主),课堂互动以及课后总结几个维度考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上传: 吴春燕 更新时间:2012-5-5 7:26:38 吴春燕 .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评价活动。方法是由人制订的,正确的意识产生正确的方法。只有对旧的评价方法进行批判才能制定正确的评价方法。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就可以发现旧有的评价方法的弊端。有破才有立,不破不立。如果不转变旧观念,即使有再好的评价方法,你可能不愿意执行,即使执行了,也可能走了样。 第二.明确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改善过程”,“评价要与人为善,立足一个‘帮’字”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这就是“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改善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这就是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的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评价中采取了“后‘优’改前‘良’”的评价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在同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评价中,前一个阶段学习评价如为“良”,而后一阶段知识学习是在前一阶段知识基础上发展的,这个学生由于努力,后一阶段学习评价为“优”,他就可以拿着评价表由老师把前一个成绩“良”改为“优”。这种“后‘优’改前‘良’”的评价方法,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用了这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后,很多学生得了“良”以后,就努力学习,争取后面的考核得“优”,达到把前面的“良”变成“优”。 第三.明确评价的主体。 “平等、、合作”,要让学生会在这六个字中参与评价。就是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这就是现代的教育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小学信息技术课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评价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上机作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作成功与否,正确与否,学生容易判断。其次信息技术课学生作的结果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所以学生作的结果不但清楚明了而且公开,易于周围的同学进行判断与监督。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这些特征为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创造了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条件。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方法是通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制定评价方式。1. 注重分层评价,鼓励学生求新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并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承认学生实际掌握水平之间的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提高。例如:每一次的作课上我给学生打的实践综合分,既包括了学生的实际上机成绩,也包含了对这个同学个人努力的一种承认。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又可促使其发挥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际上,评价成为促使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 2、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计算机的作不仅体现在结果明了,更体现在同样一个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这是计算机软件本身性能的完善,更体现了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作中,相对于一个同样的任务,学生会利用不同的作方法完成,其过程却是有异的。这时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一个,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与教训等,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即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作过程中的理解力与创新力。 3、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信息技术课上,我在黑板上写有优、良、达标、待达标的参考标准,每个学生在下课之前参考标准把当堂课的学习成绩填写在计算机键盘下的成绩表上(只填“特优”、“优”、“良”、“达标”) 特优:兴趣浓、纪律好、自学能力强、爱发言、能辅导同学 优:兴趣浓、纪律好、能自学、爱发言、完成教学任务 良:有兴趣、纪律好、能学会 达标:纪律好,能学会 待达标:纪律 每节课后,小组长检查一下本组同学的自我评价是否准确,对个别评价不合理的重新评价。 教师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评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要对个别学生评价不认真的现象进行教育。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我们还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单元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如何评一堂数学课?既要看学生,又要看老师。看学生:①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②看学生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③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④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看老师:① 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② 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③ 是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④ 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多样性,以便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给予学生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接纳和尊重是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但是,他在老师的眼里仍是一个有潜力和有价值的人。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事实上,许多学生在他们成长以后,常常会说是老师起初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才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改变自己的力量和动力。他们是在这种正面心态下才有真正的进步的。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面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信任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我信任你。

二、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感到快乐,喜欢与幽默的老师交谈。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沟通

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女神像,他被自己雕刻的女神像迷住了,整天对着她膜拜,后女神像被他的虔诚打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这就是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传递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产生积极的效应。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

四、及时的表情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有些老师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五、课余时间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在课余时间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容易亲近,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表情严肃认真,课后也经常难见笑容,学生觉得这老师真可怕,不敢接近,更不用说沟通。每一位老师,既要能当严父又要能当慈母。在学习之余,与学生谈谈生活上的事,谈谈他们的爱好,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对于他们的发问、好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

六、以文传情,拉近距离

教师还有一个与学生沟通的方法,那就是用文字进行交流。我曾经与班上的学生交换日记,日记里的每一篇事情都让我得以了解学生的心情,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诚挚的文字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老师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作为教师,我们要求自己能够触觉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没有成见,都能一视同仁,尽量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宠儿。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自己可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例谈怎样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1.关于数学教育目标

当前,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被广泛传播。一方面,这是新一轮课改提倡的,表明对数学教育目标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从积极的方面看,数学教育目标全面了,不“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在“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下提出的。但也应当看到,这样大而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导致目标对教学的指导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规定这样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够恰当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因为这样的目标“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反映本节课的内涵,有之嫌。另外还应注意到,“三维目标”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方法”也是知识,把“过程与方法”从知识中出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广泛适用性和高度性的特点。通过数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等;潜移默化地培养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直诚实的品格,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寻求一般性模式、追求简洁与形式完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追究逻辑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的意识;等等。

根据上述认识,本人认为,数学教育目标还是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即双基、能力和理性精神)进行界定更能反映数学学科特点,同时也能体现显性目标(“双基”)与隐性目标(数学能力、理性精神)并重,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作性强,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落实。例如,下面的目标表述是比较恰当的:

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体会几何推理证明的思考方法,基本规则和严谨性,发展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掌握用图解法求解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关于数学课程的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发展、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为基本原则,这是基本的也是永恒的,不必细说。由于数学的学科体系具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因此数学的学习必须严格地循序渐进,例如没有对数与式的掌握,就很难进入函数的学习。另外,有些内容虽然非常“传统”而且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却是一切后续学习的基石,也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可替代的载体,这样的内容就不能舍弃。例如,平面几何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作为中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总之,中学数学课程要以数及其运算、函数、欧氏几何、向量、导数、数形结合、统计思想、算法等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为主体,而不必在细节上作过多拓展。另外,有些内容,尽管非常重要而必须进入中小学数学课程,但必须特别注意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什么时候进入要做谨慎的安排。例如,统计与概率内容,由于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有很大异,依赖于人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辩证思维从初中二年级(14岁)开始萌芽,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过早进入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3.关于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师生的平等交流、互动等。但是,师生平等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并不是“一切平等”,因为教师的人生阅历、认知结构等决定了师生交流、互动中的主动和主导地位,即使教师与学生一样对遇到的问题事先一无所知,但由于教师占有的数学知识,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比学生强,因此他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广度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等,都是学生不能比拟的。数学教学中,“双主体”观能客观地反映师生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自主;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者。

4.关于学的方式与教的方式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的数学教育比较强师的传授,强调经过学生艰苦努力,反复的练习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视不够,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所以,把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学生亲身实践,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等作为改革的重点,有现实意义。

然而,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排斥接受学习。实际上,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被动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

本人认为,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学校里的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式讲解非常重要,否则,学习质量和效益都无法保证。当然,教师应对如何讲解精心设计,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接受与探究相结合,形成互补,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与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恰当的问题,学生主动思维、思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里,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当包含观察和感知问题情境、抽象和表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变换或证明、对结果进行反思修正或推广以及应用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过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表现为对问题情境的观察、、设、抽象而获得数学模型,并选择恰当的数学工具,应用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求解、验证、解释模型,必要时对问题情境进行再、修改设、再求解模型。这一过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数学的学和用之间的关系,在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需要特别关注。另一种表现为在抽象的数学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等的下,通过恰当的变式训练、知识的实际应用等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并进而逐渐达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书本知识的主要方式。

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的,明确知识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默会知识则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因为默会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设计合适的活动才能使学生领悟其内涵。

5.关于基础与创新

首先,强调对“双基”的深刻理解,强调经过适当训练使“双基”得到落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其重要。数学教学主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使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和有意义学习而掌握严肃、本质的数学。因为基础中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迁移能力极强,所以越是科技突飞猛进、瞬息万变,越要重视基础,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良好适应能力的根基,是在环境变化中迅速更新知识技能的保障。当然,基础中还应包括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而来的。任何认为强调创新就可以离开或削弱数学知识传授的想法或做法都是错误的。在这方面,数学教育改革已有深刻教训。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提出“问题解决为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选取上,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想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试图“以问题解决带动知识学习”,结果把数学知识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导致数学学习质量下降。

人的知识基础、阅历、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他的创造力,这是学校教育所起的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追求短期效应,而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因此,数学教育中,应以“双基”为载体,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争论、质疑、讨论,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并勇于表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逐渐培养。

打基础的过程可以培养创造力。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基础与创新融为一体。有效的数学活动是落实“双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对思维过程的形式概括,包括概念与判断、辨别与比较、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它们既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又是获得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发展终都要落实在对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的训练上。另外,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时刻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些正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合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当然,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应当有高观点,也即要以培养数学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

6.关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

数学知识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成果,包括人对周围事物“数”与“形”方面的经验和“有秩序的论理体系”两个方面。当前,人们把数学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如数学事实、数学原理等)和默会知识(如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是比较科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类化(系统化、概括化)的结果就成为数学能力;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地思维”。

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密不可分。数学能力的发展决定了一个人掌握数学知识的速度与质量;数学知识则为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无知者无能”,没有数学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数学能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清楚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概念形成的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需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能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数学能力。丰富、系统的数学知识不仅是创新所不可或缺的材料,而且还能直接激发创新的直觉或灵感。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数学知识,才能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成效的探究性活动,数学学习效能才有保障,否则就只能是尝试错误。结构功能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是一个人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开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并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因此,占有大量数学知识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离开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数学能力,那是纸上谈兵。

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由于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中体现的,因此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在数学活动中的外化形式,数学素养诉诸于数学实践就表现为数学能力,离开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在数学活动中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数学能力作为数学素养在数学活动中的外化,属实践活动范畴,更容易作与评价。

在数学活动中体现的数学素养对数学知识具有决定性依赖关系,数学知识在人的整体素质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正规的学校学习。正是有了学校教育对数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人在数学上的发展才得以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学会和理解数量与空间关系,具有理解自然和洞察的能力,养成数学地思考和行动的习惯,这是当代合格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个体数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占有的数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正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个体才建构了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及相应的数学思考和行为习惯。

总之,从逻辑关系看,数学素养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构成了数学素养的主要成分。对学生而言,系统的数学知识、数学要来自于课堂教学。否定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导致数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应发挥课堂教学这一数学学习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能力、养成数学地思考和行动的习惯,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认为,“知识”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所学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因此,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学什么数学、学多少数学都是无关紧要的。有人甚至提出,要变过去“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为“以数学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主要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把“素质”“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的观点,对数学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害的,应当引起大家的警觉。

二、我们应当有怎样的态度

我国数学教育需要改革,唯有不断改革才能有数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数学教育界的共识。实际上,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应建立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继承就不会有真正高水平的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正确估计,这是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已有发展有正确定位,对哪些应当坚持、哪些应当改进、哪些应当革除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着继承传统但又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思想,通过一系列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论证、精心组织的阶段性变革来适应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挑战,才能使我们的改革走向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良性循环。简单否定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在没有认真研究我国数学教育已有经验的情况下就急于否定,这会造成改革的先天不足,给数学教育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造成数学教育的混乱和灾难。“矫枉必须过正,创新只能在否定过去的前提下进行”的观点是落后的、不可取的。我们需要那种“不走极端而到达顶点”的智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学术观点、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乃至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需要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验。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异巨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允许改革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案的存在,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一种理念、一个标准来衡量全国的数学教育的做法不能满足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悖于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任何改革举措,如果脱离具体国情,割断数学教育的发展历史,不注意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超越发展现实,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的所谓先进理念,并以某种手段强制推行,其结果只能是扰乱教师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原有的优势不能保持,新的发展难以形成,从而极大地损害的数学教育事业,甚至动摇我国数学教育的根基。

三、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在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双基”一直受到重视,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三大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又增加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年又明确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大能力”、个性品质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形成了“双基”、能力和个性品质并重的数学教育目的观。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有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优点。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

我国数学教育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从数学教育内部看,其中主要的是教学没有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常常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存在脱离数学本源的现象,学生训练得太多太苦,时间、精力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理想。具体地,以下问题是主要的。

(1)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

(2)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

(3)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

(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机械模仿多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

(5)“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少,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四、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基本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数学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在“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性”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展示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

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你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因此,数学内在的和谐自然,也是增强数学课程亲和力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选取那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其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在体现知识归纳概括过程中的数学思想、解决各种问题中数学的力量、数学探究和论证方法的优美精彩之处、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等地方,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的美感,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不断引发学习。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以问题学习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具体的,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上,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一般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他作为人的一般属性和他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常是由于教育者没有弄清学生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学生首先是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学生的本质属性有清楚认识,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的本质属性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

二、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四、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究竟具有哪些本质属性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教师的全部工作,不论是教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要向学生进行的,因此,都贯穿着一个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有没有什么本能或天然倾向?

所谓“学生观”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认识问题。所谓正确的学生观,也就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有正确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

一、向师性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象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向师性”一词也由此而来。“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存在决定意识,是学生就有这样的学生感,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也是很奇妙的事。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要学习和听从教师的教导的。不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常是很高大,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他们常是觉得,他们的教师如果不能说是博学的话,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很有学问,具有专长的。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是有一定专长的,所以,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2.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上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才殷切地希望能遇到好教师。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

二、“性”

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性。学生的性有四层意思:

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是:每个学生都是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或抗拒。

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的倾向和的要求。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要求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和日益的过程。

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辩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学生的“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恶果,并遭到学生的反对,以至在学生中间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存在决定意识,是学生就有这样的学生感,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也是很奇妙的事。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要学习和听从教师的教导的。不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常是很高大,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他们常是觉得,他们的教师如果不能说是博学的话,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很有学问,具有专长的。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是有一定专长的,所以,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表现在: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行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学生是现实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特征和个性特征。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明确任务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学生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 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 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方法,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童第周怎样争气?结果怎样?等问题,然后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 、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