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大断裂_龙门山断裂带图

教育资讯 2024-11-24 10:16:53

近年来四川发生了两次,四川的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啊,重庆市会不会发生?

龙门山后山大断裂

四川的话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核心。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平均厚度仅为30公里至40公里。它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大多数发生在地壳中。是因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有三大方向,

龙门山大断裂_龙门山断裂带图龙门山大断裂_龙门山断裂带图


龙门山大断裂_龙门山断裂带图


根据野外观察,龙门山带的“推覆体”、“飞来峰”,其赋存状态和构造表现形式是因地而异的。如彭州市“天台山—圹坝子飞来峰”表现为盖帽式,峰体底面产状平缓,峰体本身的地层产状平缓,紧靠主大断裂旁侧的天台山飞来峰峰体底面北西侧高程1920m,南东缘高程约1600m,高达320m,残余峰体长4800m,峰体底面向南西转向东倾,明显看出其根部带是主大断裂,峰体的基座是已褶皱的侏罗-白垩纪地层(图1-6)。

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

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

--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重庆的话,好像没有什么断裂带之类的地质构造,所以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四川可能会有震感就是了。

回答完毕~

成都为什么这么多?

因为成都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四川省的地理位置特殊,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端,这里大多是高山地区,这里有一个龙门山断裂带,这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每次高强度后会伴随着余震,所以成都及附近比较多。

不是成都多,而是成都周边多,影响到成都。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四川西部多山区,中部是盆地,多发地点,大多集中于西部山区,呈线性平行分布于山区-盆地交界。其中龙门山大断裂为有名——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500多公里,宽达70公里。512的元凶,就是这个断裂带。

成都不在活动带上,属于有着8-9亿年稳定 历史 的扬子板块上,处在扬子地台上,拥有绝好的减震层,是稳定的地区。离成都近的龙门山、松潘、茂汶带,对成都影响烈度为汶川时的7度。

谁说成都多!时瓜娃子说这些地方就不能算,咋的?当初不是说的"四川"吗,与成都无关,这次也一样。但是说到经济,人口, 旅游 ,甚至啥子热力图,光斑之类,德阳,眉山,资阳那都是成都的,九寨沟峨眉山那都算……凭什么说是成都的!

成都下面是冲积平原,无岩石板块,有减震作用,好比人坐沙发上,大也震不了好厉害,512那么大,成都也没受什么大损失。

离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很近!

这次是成都郊区,不能算成都。

但是算人口产值就必须算是图1-3 龙门山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残留厚度图(据地质部第二普查大队,1978)Fig.1-3 Contour map of Upper Tertiary remains in the Sichuan Basin in front of the Longmen Mt.成都的,四川的也可以算上。

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漂移,与欧亚大陆板块冲撞,印度洋板块嵌入欧亚大陆板块下,抬升欧亚大陆,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在这个冲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北面形成了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山脉,东面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这一系列山脉就是两大板块冲撞下引发的欧亚大陆板块褶皱,并形成断裂带,直到今天印度洋板块仍然在不断向北东漂移,在这个作用力下,断裂带不断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错动,产生,这种大每隔几十上百年就会发生一次,而小规模则随时都会有。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紧挨着横断山脉东边的龙门山脉,山脉下就是龙门断裂带,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巧合的是成都又是座落在一片冲积地层之上,这个冲积地层就好像一个大垫子,极大的缓冲了对成都的影响,而且成都冲积地层下的板块是完整的,没有断裂,本身不会,所以尽管成都东边龙泉山的断裂会有小的振动,西边龙门山隔几十年会有大的振动,可是成都安然无恙,历经几千年了,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在这里生活,就算是震一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成都周围有两条大带,龙门带和龙泉山脉带

可能是在带上吧?

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来源

四川省位于太平洋板块但你要注意一点,成都市区和广元市区相对又离本次重距离很近,因为重也是发生余震频率和可能性都很高的地方,应当在心理上调节好。与印度板块的交汇处,板块之间的活动频繁是导致多发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说如此大的能量它到底是怎么孕育出来的?又是怎么爆发出来的呢?地球内部的能量有几种:一种是地球的自转,一种是地球内部的核物质的热辐射,还有地球形成时候所储存的一些能量。这些能量每时每刻都会释放,它以不同的形式释放。有的以地热的形式,有的是以火山的形式,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能量是以的形式来释放的。尽管来临之前人们无法知道释放能量的地点,但是通过精密的仪器却可以监测到地球释放能量时的大小。震级基本上按台站记录的地面振动的幅度,按照一定的公式推算它震源处所释放的能量,然后折成一个标度叫震级,来衡量它的大小。震级的大小除了与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关外,另外还和地球内部能量蓄积总量,及破裂的规模都有关。在龙门山里面随处可见因活跃的地质运动,而被挤压变形的岩石,其中的就是飞来峰。年纪较老的岩石竟然压在了年轻岩石的上面。这个奇观全世界只有两处,至今它的成因仍是个谜。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飞来峰,都说明了龙门山是一处极其活跃的构造带。

首先,不可否认四川确实多,2019年2-5级小将近100起,大多数5级以下没多感觉。其次成都周围,成都都有震感,2019年发生在成都辖区内的只有2次,包括2020年这次共3次。附2019年重庆有感:要问我为什么附重庆的,是给提问者看的,满足下他重庆人内心的“耿直”。

全四川不在带的城市是哪个?

烈度表 (简要)

四川多,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从汶川后,对时不时会发生的摇一摇,表现的颇为淡定,尤以成都为,如下面这张在九寨沟时,疯传朋友圈的。

只要你住的房子不是危房或早年建筑的房子,呆在家里睡觉是没有问题的,是安全的。

作为四川省会、天府之国的成都,总能在史洪流中独善其身。景妹儿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何大成都一直很安全?

▲龙门山断裂带

▲红心为受挤压的龙门山断裂带

四川考古专家林向受唐山启发,发现高层建筑受波影响,会向震中方向倾倒。他从考古学角度出发,考察成都周边保存完好的高层古塔倒向,结合文献研究得出实证:历史上的大都来自西北方向,是受龙门山、鲜水河带的影响,成都市区历史上并未发四川是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之间的,学过地理的都知道两大版块之间挤压会发生,所以四川就比较频繁。生过大的。

▲彭州古佛塔

成都不在活动带上,属于有着8-9亿年稳定历史的扬子板块上,处在扬子地台上,拥有绝好的减震层,是稳定的地区。离成都近的龙门山、松潘、茂汶带,对成都影响烈度为汶川时的7度。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上世纪80年代后,成都市城区所建的房屋均按7度抗震设防设计,汶川后新建房屋抗震等级提升至8度。

龙门山断裂带位置(有地图的,越详细越好)

由于沿主断裂带中所夹持的不同时代形成的岩块体,层位是三叠纪煤系地层,因此,在大陆发生陆内冲撞作用后,造山带进一步压缩,就会使已与下伏地幔分离开的陆壳楔发生继续冲撞。展布于彭州市、宝兴县一带的“推覆体”、“飞来峰”,提供了新构造活动的地质证据,的龙门山前“飞来峰”成群、成带的出现,断续延长达100km以上。自北东往南西单个“峰体”较大的有:尖峰顶—塘坝子、懒板凳—白石、小飞水、高飞水、金台山、清水溪等。“飞来峰”岩块主要由没有变质的上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组成。多数推覆辗掩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上;由于在现象发育,宽达数十米。剖面上可观察到一系列近平行的断裂组成冲断带(图1-5)。平面上伴生分支断裂,其中某些分支断裂又与主大断裂重接,而有些断裂或消失于褶皱之中,或被横向断裂截切。这些断裂的分支复合造就了断裂带内众多的透镜状断片、断块体。断块分别是中深度变质的白水河群片岩,震旦系中酸性火山岩、火山集块岩和熔结凝灰岩,下二叠统石灰岩,下三叠统白云岩等。不同时代的断片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上面,剖面上断面往往呈缓弧形,普遍是老地层组成的断片冲在新地层上,给人以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岩性的岩块,沿此断裂带的不同部位出露,构成冲撞型“混杂岩”的深刻印象。而大宝山可能为晋宁期洋壳残片的蛇纹岩、斜辉辉橄岩以及强烈片理化的滑镁岩等超镁铁岩亦呈断片构造侵位于此断裂带中,更可能是诱发逆冲推覆的润滑剂。天全汪家山由二叠系灰岩和玄武岩组成的“飞来峰”推覆在以古近系为核部的老场向斜的翼部之上,所以推覆体构造的定型时期显然是中新世以来的产物,这与“彭灌杂岩体”断块上冲到地表的时期完全相对应。

四龙门山主大断裂川省广元市区和成都市区一样,都不在震区。

为何地球上会有,什么时候才会没有呢?

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为四川省境内三大主要断裂,它们呈“Y”或者“丫”字形分布

地球分为好几个板块,这些板块也在不停的运动,当两个板块的运动激龙门山断裂带多发,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从地质力学角度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区域,可能重复发生,因为断裂带一直存在。烈时,就会发生碰撞,引发。只要地球存在,板块的运动就会存在,就会一直存在。

今天凌晨青白江5.1级,成都主城区震感强烈。这次为1900年以来,震中靠近成都市主城区的一次,仅38公里,震中附近还包括金堂县、青白江区、广汉市,人口稠密。

因为,地球的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地壳运动带动了陆地,陆地互相碰撞造成了。等到地壳不运动后,就不会有存在了

四川为什麽发生

断裂带分布的地区有的可能性····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印度洋板块下冲,青藏高原抬升,并向东挤压四川盆地,因为两主体地壳比较硬,所以蕴藏了大量能量,等到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震源潜,加剧了四川是多的省区之一,其活动性居全国第五位。四川省的活动断裂十分发育,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地区。其中的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为四川省境内三大主要断裂,它们呈“的强度,由于地壳问题断裂没有一次性,导致余震不断

四川原因

四川处于哪两个板块断裂带之间?

四川西部多山区,中部是盆地,多发地点,大多集中于西部山区,呈线性平行分布于山区-盆地交界。其中龙门山大断裂为有名——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500多公里,宽达70公里。

四川应该是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所以频发,也可能是因为地壳活动的原因,所以导致了频发。

四川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因为板块活动频繁,就会造成四川频繁发生。

四川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历史上已发和年份分布图板块的交界处,为板块运动挤压碰撞而导致的在近频发,四川那边还有一个横断山脉,是典型的褶皱山。

四川应该处于印度洋和亚欧板块之间吧!因为板块汶川--茂县--平武--青川;的撞击,产生了四川,天灾来临谁也没有办法,只有为他们祈福!

四川省境内三大主要断裂.它们呈什么字形分布

四川省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交汇处,所以说会经常出现。所以身为四川人就更应该加大防护安全的意识。

四川省龙门山主断裂是扬子地台和西部高原多岛弧盆系构造区的分界线,断裂带斜贯整个龙门山。在龙门山中段称映秀-白水河-北川断裂,南西段包括了盐井、石龙冲断裂,北东段称南坝-广元水磨断裂,切入陕西境内与勉县-图1-7 后龙门山断裂汶川地质构造剖面图Fig.1-7 Section map of the Back Longmen Mt.fault at Wenchuan county阳平关断裂相交,总体呈北东向延展达400km以上。大断裂破坏的地层有前震旦黄水河群变质岩系、古生界及三叠系。由若干条次一级的断裂组成次一级的叠瓦状构造型式,总的产状向北西倾斜,倾角60°左右(图1-4)。境内三大主要断裂呈“丫”字形分布。

丫”字形分布。

龙门山构造带的冲断作用

基于历史与地质来判断,未来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之内,成都发生大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龙门山构造带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左行雁列的紧密褶皱和3条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成,自东向西是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主断裂带和后龙门山断裂构成的复杂褶皱冲断带,是特提斯海洋板块消亡以后,至少晚三叠世以来,特别是古近纪至新近纪交替时期,发生了大陆壳块间相互作用、斜向碰撞对挤构造变形作用的活动性构造地区(图1-2)。

围绕在成都周边,还有几个断裂带。蒲江-新津-双流-成都-新都-广汉-德阳断裂带,这条断裂带通过成都和德阳的主城区,1943年6月21日曾经发生过;2、广元-安县-关口-大邑-雅安断裂带;3、龙泉山断裂带;4、大邑-金堂断裂带;5、雅安-峨眉-蒲江-大邑-彭州断裂带;6、彭州-断裂带;7、邛崃-大邑-郫县-彭州-什邡-绵竹-剑阁断裂带;8、德阳-中江断裂带;9、温江-郫县断裂带;10、汉源-成都-剑阁断裂带;11、双流-邛崃断裂带。另外,还有多发川西高原活动区。

图1-2 龙门山构造带遥感影像图Fig.1-2 RS image of the Longmen Mt.tectonic belt

冲断带内震旦系灯影组含叠层石白云岩组成的透镜状断块,岩石强烈破碎、层理不清,平面展布上彼此保持一定的间隔,经详细追索几块长约1~2km的断块体,明显地呈左行斜列,反映了断裂带有过右旋活动。断块体的基质是泥盆系月里寨群的炭质千枚岩,已强烈揉皱、破碎成松散的粉砂—泥状物质。以灯影组白云岩为标志向北东追索断裂带效果较好,直到茂县城之北,都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断块出露,由于在神溪沟一带已经不见这套白云岩,而是出现了大片的板岩、千枚岩等柔性岩层,表现为页状劈理的密集剪切带,致使人们得出断裂消失的印象。

一、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

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是南西段双石-大川断裂、中段大邑双河-二王庙-安县断裂、北东段马角坝断裂的总称。沿断裂带切割部分古生代地层、三叠系及侏罗-白垩系红层。总体走向为北东45°,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沿走向呈缓波状弯曲,总长约400km。在灌县二王庙可观察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向南东逆冲。在断裂带附近较软弱的页岩层揉碎为“基质”,相对刚性的砂岩成硬块,呈现类似构造透镜体的现象。下盘因强烈的构造剪切作用而相对俯冲,只可见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的很少一部分红色砂泥岩及其上的白垩系砾岩。被认为印支运动形成的马角坝断裂,可以观察到两个相邻岩块在对挤-剪切作用下,在主干断裂的俯冲盘产生一系列次一级的叠瓦状构造。虽然俯冲盘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构成的倒转向斜被侏罗系白田坝组不整合覆盖,表现了早期的构造形变,而断裂在北东向延伸的地段又切割白田坝组地层。由于四川盆地西侧龙门山前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三者是连续沉积的,是一起被褶皱的,所以大断裂是古近纪末—中新世冲断作用的结果。

主边界断裂的北西侧岩块的推覆、仰冲、超叠,南东侧地层相对的俯冲、压缩变形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在原地质部第二普查大队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1978)所编制的四川盆地三叠系各统的等厚度图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特征(图1-3)。从图上不难看出,几乎当时沉积盆地的一半已相对俯冲入龙门山构造带之下。

主边界断裂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地的大地形单元的分划性界线,其西侧峰峦叠嶂,东侧地形平缓开阔,所以在地貌景观上或在卫星影像上都明显表现出新构造活动的踪迹。Tapponnier和Molnar(1976)利用卫片解释龙门山构造时,也认为“第四纪冲积层上的前缘逆冲断裂特别清晰”。

二、龙门山主断裂

在彭州白水河,断裂带强烈挤压破碎,挤压扁豆体、断裂泥、糜棱岩化

图1-4龙门山主断裂在青川关庄南露头照片(下盘炭质板岩被上盘逆冲牵引)Fig.1-4 Outcrop of the main Longmen Mt.fault at the Guanzhuang,Qingchuan

主断裂带南西段,在宝兴、盐井一带,前震旦系宝兴杂岩及盐井群变质岩系强烈上冲于东南侧的古生代地层之上。冲断带中于盐井、雅雀河等地出露了从四川盆地主体分离出来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亦呈断块体产出。同时,沿断裂带往南西在天全县昂州河又可见分散的蛇纹岩和超基性岩及辉长岩,这些超镁铁质岩、镁铁岩也是明显的构造侵位于冲断裂带中,并且与变质岩混杂在一起。这些构造特征是侧向压缩的陆壳块体之间强烈剪切作用的产物。

图1-5 彭州市白水河龙门山构造剖面Fig.1-5 Section map of the main Longmen Mt.fault at the Baishui River,Pengzhou city

图1-6 彭州市天台山—圹坝子辗掩构造剖面(据四川省区测队灌县幅修改)Fig.1-6 Section map of the Tiantaishan-Kuangbazi overthrust tectonic of the Longmen Mt.fault

但是有的“推覆体”、“飞来峰”却不表现为盖帽式,而是夹于褶皱岩层之间,未完全被河流侵蚀切割出来,灌县深溪—九甸坪等剖面就可观察到由上古生界组成的推覆体向东上冲于须家河组煤系之上,表现为钳状挤压条件下,冲断岩席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和沿陡倾斜断面向上运动的侧向压缩。这两种状况与主断裂,以至整个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形变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是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这些“推覆体”、“飞来峰”岩体都源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沿泥盆系与志留系的界面、沿中下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的界面,或其他软弱面等不协调界面,发生大规模的岩块体运移、逆掩,向东推进距离一般约为几千米到20km。宋文海(1989)对龙门山北段剖面的解释认为,北川断裂(剖面上称南坝断裂)地表断裂面向西陡倾,向下变缓成为推覆构造断面,相对位移达40km。

主断裂带北东段,在南坝一带断层倾向北西,倾角25°~50°,变质震旦寒武系及由其组成的石坎重曲及青林口倒转背斜北西翼的残留部分位于上盘部位;未变质志留系及发育其间的煽铁-枫顺场雁列背斜位于下盘部位,紧邻断层两侧的地层,平行劈理密集出现,结构面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在新店子—水磨—林庵寺一带,断层倾向北西、北北西或正北,局部倾向北北东,倾角一般在60°以上,断面常呈缓波状起伏。在茶坝、凉水一带,由于断裂两盘岩性相似,断裂形迹仅断续显露,表现不甚清楚。在东端林庵寺一带,见震旦系“元吉组”白云岩断覆于未变质志留系砂质页岩之上,其地貌标志极为显著,呈现出明显的断层陡崖景观,且使南崖山复背斜遭到破坏,并切割了印支期初期和中期断裂。

后龙门山断裂在龙门山中段是汶川-茂县断裂,向南西延展经耿达与赶羊沟冲断裂相通,直达二郎山附近,据区测填图向北东延伸消失于茂县神溪沟一带;而据卫星影像判读,可能与平武-青川大断裂相接,继续向北东方向延伸,进入秦岭地区的勉县附近。大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不同地段,其构造表现特征不完全一致。追索耿达到茂县的北北东向一段,断裂带主要发育于志留系茂汶群泥质浅变质岩和“彭灌杂岩”之间。据板桥沟剖面、七盘沟剖面、威州镇东沟剖面及雁门沟剖面等观察,可以清楚地见到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石类型沿不到2km宽,有的只有几百米宽的断裂带中,均呈透镜体断块产出(图1-7)。断块体相互叠覆,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构造。

震旦系碎裂白云岩块连同“彭灌杂岩体隆起断块”的分离碎裂岩块,黄水河群的中深变质岩,都是大小不一的断片、断块,长轴北东定向,挤进志留纪和泥盆纪柔性地层之中,组成呈北东向的宽度约500~2000m的构造破碎岩带,显示了北西-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同时兼有右旋扭动的作用方式,这是龙门山构造带新生代活动的重要构造特征。

往南于耿达附近除见到“彭灌杂岩体”分离出的碎裂岩块夹持在大断裂中外,在彭灌杂岩体与志留系茂汶群的接触带上还发现有一系列非常密集、规模较大的北东向片理化带,这种片理带大致以几米至十几米等间距出现。在卫星影像上出现比较清晰的区域线性带,就是这些透镜状断块和一系列剪切片理带的高度密集的缩影,同时也表现了它们在新构造时期的活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九顶山一带,还出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台型沉积的断块体。这些断块体是“彭灌杂岩体隆起断块”在上冲过程中,其上复合型分裂岩块受重力均衡调节所制约,向西伸展“滑脱”的产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