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物以相之翻译是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
一、无物以相之的出处和虚词翻译
1、出处:《游褒禅山记》
2、虚词“以”的意思:“无物以相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没有实际意思。
二、《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2、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3、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主张改革。
4、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5、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望采纳,谢谢~~
必修2
4、倒装句《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 ǒng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 ,余弟安国平父(f ǔ)、安上纯父(f ǔ)。
一、实词(请尝试回忆文言词汇的多种意思,动笔写出来)
1、相2、阳
3、独 4、道
5、文 6、胜
7、夷 8、穷
9、所以10、或
11、莫 12、得
⒈乃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盖音谬也
3、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择其一二扣之。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及耶?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吾其还也。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三、词类活用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⒊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⒋有泉侧出。
⒌问其深 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⒎而其见愈奇。 ⒏则其至又加少矣。
⒐火尚足以明也。 ⒒常在于险远。
⒓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⒕往往有得。 ⒖由山以上五六里。
四、古今异义
3.而世之奇伟、瑰怪、之观4.所以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特殊句式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有碑仆道
六、例句的翻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素材拓展-----思想的行者
写作素材:“尽志无悔”“进取““志向”“毅力”“精神”“意志”“个性”“志·力·物” “主观与客观”“想与做”“认识自我”“思考”
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能尽“吾志”、尽“吾力”而行者,毋论其果如何,皆无悔矣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探山华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愈进愈难景愈奇。只有那些在崎岖山路上不懈奋进的人,才有可能览取奇伟瑰怪之观。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做个有心人。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要有勇于探索事物真相宏伟抱负和进取精神。
2、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文化遗产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素材三: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于物,但又不依赖于物
运用实例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告诉我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目的地是美好的,那里“面对大海,春暖花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达到目的的道路却是艰难的,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地,蛇蟒出没,暗流汹涌。要从道上经过,护身符只有一个,那就是“毅力”。
2、做任何事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且是人们很少到的地方,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致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3、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4、《宋史·王安石传》上记载着他的三句名言 “天边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正是他坚定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后来的“熙宁变法”中,他敢于同强大的保守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变法,力排众议,表现了他决心革新宋王朝百年来因循敷衍、墨守成规的积习的勇气,尽管后来变法失败了,但在他却是“尽吾志”而“不悔”的。
5、在那青山绿水的地方,似乎隐隐有微风拂过,他就这样来到了这儿,怀着一颗诗心,漫步在那自然万物的绮丽之间,抚过残碑,是触摸到了前人的心跳吗?那依稀泯灭的文字却在他睿智的目光下闪出昔日的光芒。花与华,仅一字之便可引发他的思考,是啊,这哪里的是一个字,这分明就是治学的严谨。
走进那深深的洞穴中,前方是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空间,他举着火把,徜徉在未知与探索之间。要想在黑暗中达到目的地,非但有志,还需有力量与外物,只有这样,才能毫不畏惧放弃地走到深处,那黑漆而又无尽头的深口,只为那些有勇有谋之人开放。无限风光在险峰,若没有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观察,怎会有那么多奇异秀美的风光激荡心间,又怎么会有自然的斧神工让我们惊叹怀念!
不仅仅是渴望美景的心,学习的心,生活的心不也是如此,若不懂得向未知之地积极探求寻找,怎能发现无限美丽孕育在险峰之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习作,略显粗糙)
句子的翻译如下: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去盲从别人和有所懈怠,但是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撑,也是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
此文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此文是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他是历史上杰出的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扩展资料:
《游褒禅山记》的创作背景如下:
《游褒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尔其勿忘乃父之志。禅山记》是北宋的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代词,它
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示判断)2.而卒葬之——代词,那里(“之”前省略“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
4.褒之庐冢也——助词,的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个是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助词,的
7.入之甚寒——代词,那里
8.谓之后洞——代词,它
9.入之愈深——代词,那里
10.遂与之俱出——代词,他们
11.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这件事情(游玩经历)
12.予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13.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们
14.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助词,的
15.古人之观於天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16.以其求思之深——助词,引出补语,不译
1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两个均是助词,的
18.而人之所罕至焉——助词,表修饰(相当于“的”,但不译,因为后面的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人”来修饰“所罕至”,如果翻译为“的”则不通顺,故不译)
1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代词,他,这个人
19.其孰能讥之乎——代词,他
20.此余之所得也——助词,表修饰(相当于“的”),不译
2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2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助词,的
2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代词,它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7、其下平旷:代词,指褒禅山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 位於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於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裏,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裏,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馀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馀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馀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24)馀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於(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於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馀之所得也(35)!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後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3).此余之所得也安国(42)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43)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8]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之是助词 不翻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其指华山
而卒葬之 之也是指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指和尚慧褒 之指华山
距其院东五里 其指禅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是指华山洞 个之指"的" 第二个代词,代华山洞
其文漫灭 其指石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指那个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之指“的”
其下平旷 其指山洞
入之甚寒 之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指“那些”
而其见愈奇 其助词
遂与之俱出 之指先提出离开洞穴的那个人
来而记之者已少 之助词 或者是与前面的记一起译为“题记”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个其指洞穴 第二个其指“那里”吧~~
余之力尚足以入 之“的”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个其 助词 第二个其“那个” 第三个其是助词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之“的”
古人之观于天1.余有叹焉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夫夷以近,险以远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地 之助词
以其求思之深 其“他们”即那些古人 之 助词
而世之奇伟 之 “的”
非常之观 之 “的”
而人之所罕至焉 之助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之指“支撑,支持”吧。
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个之指代“这样的人” 第二个之“的”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之“的”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之“的”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之代词 前面说的文献中记载的事情
1、省略句:
⑴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⑸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⑹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判断句:
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示判断)
⑵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示判断)
⑷此余之所得也(“……也”表示判断)
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3、状语后置: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二、词类活用
⑴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