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拥有许多知名的中学。以下是广州四所享有盛誉的中学(请注意,这些学校可能在不同排名中排名有所变化):
广东高中学校宣传 广东中学门
广东高中学校宣传 广东中学门
1.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大附中):华南师大附中成立于1952年,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的一所重点中学。学校以其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而闻名,是全国的中学之一。
3. 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创建于1903年,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重点中学。该校以其严谨的教学管理和的师资队伍而闻名,培养了大量的学生。
4. 广东实验中学(省实):广东实验中学创建于1888年,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该校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的师资队伍而著称,培养了大量的学生。
这四所学校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然而,广州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学,这些学校可能在不同排名中表现有所不同。
广州重点高中有: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州执信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
今年开始,省内高中学校全部取消择校。昨日,广东省教育厅就今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变化进行解读,从今年开始,不仅高中学校取消择校,且执行“指标到校”。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广州早有文件出台,设置过渡期,因此广州“指标到校”从开始执行。省实是近年冒起很快的学校,在各个方面都有先声夺人之势,而省实的录取范围也由广州市区转向了面向全省招生。省源是省实的巨大优势,是省属重点中学,且2007年高考强项科目很明显:数学、化学、生物。其余科目与广雅、六中的成绩靠得很紧。
3、广东广雅中学
执信中学的学生整体综合实力强。执信学生之间的实力距是异常平均的,升本率亦是惊人的平均,2007年高考强项还是集中在:英文、历史、化学、地理。与广雅一样,这所学校曾经是广州市市管省重点学校,在全省都能排上号。
5、广州市第六中学
六中一直是广州市市属重点中学,位处“河南”,主要吸收生源以“河南”考生为主,与其他学校相比,有着很浓厚的地域色彩。近年因河南转入大量的居民户口事实上,广州早已先行一步,在中考已取消了普通高中择校生,同时实施异地中考过渡方案。根据广州的政策,符合异地中考条件的外地生源可以与本地学生一样,报考公办高中的公费志愿。而基于三年的过渡政策,—广州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的照顾借读生人数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的8%,但这批学生入读公办高中不再需要交择校费。,令到六中的收生人数方面出现倍数的增长,对其师资造成一定压力。
学校地处广州市区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有多路公交车途经,地铁五号线西村站距学校仅五十米。学校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70%。校园古树参天,园艺精美,建筑布局极具生态意义。学校有近40台钢琴并配套琴房。轮滑是学校群体特色,轮滑队训练有素,连续获得全国比赛前四名。学校现有宿位1200个。
学校环境优美书香弥漫、文化气息浓郁、师资力量雄厚、曾培养出多位人才。该校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高考率成倍增长,重点②比教学,附中模式——文化艺术两手抓班的高考率甚至超过90%。学校曾培育出全省英语单科状元以及众多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深造的学生,还有部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入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内外名校。
高中毕业了两年,可以学汽修技术,到广州东风职业学校(www
.d该校至建校以来,培养出了革命烈士、两院院士林秉南、关山月、欧阳山、罗天婵、卢有光等艺术家学者,和管理人才,为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看看,专业教汽车维修,一线任教,注重动手能力培养,长期有外来车辆维修,上岗就能上手。
3月28日,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社厅联合印发《广东省202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严格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除经省教育厅同意的普通高中学校外,其他普通高中学校不得跨地市招生。
广州市协和中学是广州市一所重点学校,而并非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各地要严格落实和省有关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地处县域(包括县、不设区的市)的公办普通高中应在本县域内招生;地处设区市城区的公办普通高中应在所在区或地市门批准的若干城区内招生。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纳入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招生范围应与所在地公办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对于普通高中学位资源不足的县(市、区),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县(市、区)门的申请,统筹调配全市学位资源,合理安排各高中学校招生。公民办普通高中要严格执行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年度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做到同步招生。除经省教育厅同意可开展跨地市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外,其他普通高中学校不得跨地市招生,不得招梅县东山中学、市中学、兴宁一中、梅州中学、梅县高级中学、收未在本地市参加中考的学生。
严禁以任何形式提前组织招生、免试招生、超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严禁普通高中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等其他渠道收集学生有关报读意愿以及个人相关信息。严禁学校间混合招生、招生后违规办理转学;严禁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揽生源;严禁与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或采用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结果作为招生依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广东省高中学校排名前十 当然,除了管理模式外,文化师资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如果一所高中,既有衡水教育的先进模式,又有衡水系师资的加持,双重buff叠加,这个高中学校的升学率都不会。
广东省高中学校排名前十如下:
4、广州执信中学深圳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潮阳实验学校、广东省实验中学、东华高级中学、珠海市中学、南海石门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广东湛江中学。
《办法》要求,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科学制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并严格实施,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各地要严格按照和省的要求,按照管理权限,认真做好招生编制工作,统一审批学校招生;普通高中学位资源不足的地市,由生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安排跨地市招生。跨地市的中职学校转移招生由省统一公布,中高职贯通培养(含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招生由省统一审核和公布。各招生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厅、人社厅核定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范围、时间、标准和方式进行统一招生,不得随意更改招生,增强招生的透明度和严肃性。知识拓展:
深圳中学是广东省深圳市境内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和性普通高中。截至2014年,深圳中学共有教学班60个、学生2872余人。
截至2014年,深圳中学高中部由东、西校区组成,占地9.8万平方米,藏书达15万册,并初步构建了以实现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目标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支撑平台。
东校区除设有媒体中心、学生事务中心、教师事务中心及部分体系选科教室的旧教学楼外,还有成美楼(艺术楼)、力行楼、学生宿舍、科技馆、新教学楼以及新体育馆等。西校区原为深圳市财经学校校址,2015年信息显示,有教学楼三幢。
截至2019年4月,深圳中学共有教师400余人,其中硕士200多人,博士29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竞赛教练、名教师等40余人。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成立于1998年,是一所由汕头市主管的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性普通高中、广东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实验学校。
截至2020年6月,学校建筑面积68万多平方米,有近1000亩校办农场;学校在校学生23032人,教职员工2219人,师生员工25251人。
蕉岭中学、虎山中学、丰顺中学、水寨中学、平远中学
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十所是梅州市的十大重点中学,其中东山中学
中山纪念中学占地85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共有12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93个班,初中27个班,在校学生6500余人,教师529人。梅县区:三乡中学、丙村中学、丙村华侨中学、华侨中学、宝坑中学、广益中学、径义中学、新城中学、星聚中学、松东中学、松南中学、松源中学、桃尧中学、高级中学、雁洋中学、松口中学、石坑中学、畲江中学
水寨中学高考喜报2009年高考1641人进入三A线,入围率达81%,创历史新高;1120人进入本科线,占全县52%; 117人进入重点本科线,占全县70%;600分以上有53人,占全县80%;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理科基础五科次获梅州名。其中李远新同学以671分的高分成绩考取大学。 2010年高考再树里程碑:重本上线人数为117人;本科上线人数为1124人,入围率达61.4%,超县任务线226人,超额25.2%;3A上线人数为1536人,入围率达 83.9%,超县任务线83人,超额5.7%。其中甘丽聪同学以628分居全县文科名;黄仕琼同学以679分居全县理科名,并跨入市前十名,位居第九,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
广州艺术高中,或高中(中职)学校开设艺术班的学校不少,究竟要如何选?小编梳理了几个择校要点。
2、广东省实验中学其一,先选一个完全普高模式管理的学校,甚至比部分普高更加严格,毕竟孩子中考落榜,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学习自觉能力不够,需要严抓。
其二,再选一个高中文化课和艺术课同时开设的艺术高中,两手都要抓,教学具备系统性和规范性,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
其三,选一个艺术实践资源丰富的学校,毕竟在高校招生中,学生的创作和实践能力也逐渐成为考察目标。手握实践作品的学生,去哪里都更受青睐。
①比管理,衡水模式一直赢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广报传媒书院(高新广报附中)属于外招生,不用填报中考志愿,相当于是强势保底学校,特别是对于中考成绩在普高线(52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防止中考落榜就没有高中读的情况。要问高考成绩哪家强?那肯定非衡水中学莫属。
高新·广报传媒书院(高新广报附中)正是这样的艺术高中学校。
高新教育是谁?或许你听名字比较陌生,但整合衡水的教育资源,成立衡水研究院,旗下创办的肇庆市衡立高级中学、自贡衡川实验学校、平湖杭州湾实验学校、大余衡水实验学校均成为当杆高中学校。
什么是“附中模式”?我们这里说的“附中模式”,并非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种“附中”,而是特指艺术教育领域各艺术类专业高校的附属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例如本省知名的星海附中,广美附中,省外的天美附中、西美附中等等。这类高中学校的特点就是艺术专业程度特别高,文化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得特别好。
高新·广报传媒学院的设立正是完全参照了这种专业化的“附中模式”而设置。
长久以来,传统高中对艺术生的培养一直存在着文化科目培养与艺术科目培养相割裂的弊端。艺术类考生高考前动辄数月的停课集训,影响了学生文化科目的学习,而广报传媒书院(高新广报附中)作为艺术高中,强调“文化+艺术”双学,考前集训全部在学校内完成,文化学习上也不完全停课,使得学生能同时兼顾文化与艺术专业的学习。
在小编看来,这种科学的培养模式才是未来艺术生培养的发展方向,才符合新高考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录取要求。
在广报传媒书院的办学过程中,广州日报始终是坚强的后盾。广报,一脉相承。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广报人文艺术高中部无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因”。
依托广州日报·粤传媒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传媒艺术资源及教育资源平台,广报传媒学院把一切有利于师生提升和发展的资源引进校园。
具体包括两个做法:其一,“请进来”,邀请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大学等进校园,学生与名家当面互动,汲取智慧的养料、高贵的品质、热爱的精神;其二,“走出去”,通过参观展览和演出、人文之旅、采风之旅等实践课程,开拓视野,提升品质,学生被推向大课堂,从热爱艺术的小我,变成反哺、担当的大我。
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变化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附”)是广东省受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双重的首批性高中,承办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的“广东奥林匹克学校”,还被定为“工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现有教职工373人,其中专任教师286人。在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37人,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52.1%;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19人,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43%;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师”、“全国教育工作者”等称号12人。
二、广东前十名高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广东实验中学、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深圳实验学校、汕头市金山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东莞东华高级中学。部分学校介绍如下:深圳中学
深圳中学创办于1947年,1983年获评深圳市的省重点中学,2004年获评新课改样板校,2007年通过性高中评估,2017年获评届全国文明校园和第二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2018年获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19年获深圳市质量奖特别贡献奖,2021年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深中有博士教师100余人,清华、北大毕业的教师100余人,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海外名校毕业的教师60余人,、特级教师、竞赛教练、名班主任3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
教育厅解读今年高中招生政策,广州30%比例是■新快报记者黄婷通讯员粤教宣否提高有待验证
全省统一取消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
看广州:去年已先行一步实施
早在2012年,等部门就发文要求,逐步降低普通高中招生择校生的比例,广东按照要求,在2012年将择校生比例降为20%,2013年降为15%,降为10%,从今年起全省将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变化2
看广州:设置过渡期明年起执行
除了取消择校外,省教育厅表示,将优质高中学位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区域内初中学校,即“指标到校”政策也将从今年开始全面执行。
省教育厅表示,经研究“指标到校”将在此前提出的不低于30%比例基础上,增长到40%,“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省教育厅解读。
记者了解到,目前“指标到校”在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多地已探索多年。如珠海市,早在2007年就在省内率先推行“指标生”改革,中考时将名校市一中招生的5%分配到教育相对薄弱的西部各初中学校。
而在深圳,全市优质普高指标生分配比例已从30%提高到35%,参加指标生分配的高中学校增加至33所。
然而在广州,高中“指标到校”的实施曾引起较大争议。经过多番调研和听证,广州市在2013年发布了高中“指标到校”方案,并宣布将有三年过渡期:具体实施;至2018年,指标分配的比例为30%,今后视实施情况和上级文件规定再作调整。其中省、市属性普通高中指标生面向全市分配,区(县级市)属性普通高中指标生面向本区(县级市)分配。
那么,省文件此番明确在“指标到校”实施比例从原来的30%增长到40%,广州是否随之而变?截至记者发稿前,广州市暂未有明确回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