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结尾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谁说的对 两小儿辩日谁说的对?有理由
两小儿辩日谁说的对 两小儿辩日谁说的对?有理由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有智慧呢?”意思是连这个也不知道,还叫有智慧吗?
接下来,可能会这样发展——
孔子笑着回答:“这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尽管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也还是有我不知道的东西啊!”
两小儿辩日
原文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也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列子、列子及其在传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寒凉,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都错!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两小儿辩日
列原文:子、列子及其在传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寒凉,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说明事物不是的,如果从不同地方看一样事物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我们要学会从多方面考虑事情,看待事物!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700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700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700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告诉人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不要以偏代全。
原文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辩斗:争论。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车盖:车篷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 决:决断,判定。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 孰:谁 为:通“谓”,以为,认为 汝:你。 知:通“智”,智慧。 游:游历、游学 故:原因 知:知道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原文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原文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译文
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在远方看起来小,在近的地方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带有寒意,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对错。
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认为你的知识渊博呢?”
【原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的热,而距离人远时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读法(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感悟】
我认为没有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
作者是先秦时期的列御寇 ,列御寇,是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是当时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别名列子、冲虚真人。文章中心思想——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思考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作者:列御寇 战国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