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69到100 高考语文67分

高考志愿 2025-04-14 23:39:45

高考语文过百有难度么

74.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没有难度,高考时最主要的是心态,其次是才是自己的能力。拿我自己说吧,我的弱项是英语,高中时过90的机会都不太多,可高考时居然过百了。你要相信自己!保持个好的心态!心诚则灵!good luck ! good luck !!

高考语文69到100 高考语文67分高考语文69到100 高考语文67分


高考语文69到100 高考语文67分


一般同学的高考语文成绩都可达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到百分以上,想过一百二十分难了。

看省份,总体而言过百都不成问题。一般而言,高考语文不多都在110左右,当然也不乏一百四以上,乃至八十分一下。

按道理说不应该有难度的,因为你是人。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是什么呢?

语文会考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1)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200字,得分不超过10分;不足100字,给1—5分;只有标题,且符合题意给2分。

(3)每一个错别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字扣1分,最多扣3分。

(4)标点错误多,最多扣2分。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人非生而知之。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认识世界、积累知识,学术研究更是如此。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36.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三、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今年高考语文多少分

83.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现在高考语文满分是150分,如果考到118,就相当于满分100的79分,这个分数相当于中平了。

我当时上高中也算省重点,记得班里56位同学,语文能考到80分以上的基本上也就10来个。

如果到90就是高分了,老师也不吝夸上几句,所以118这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各地状元的分值距,最关键的在于语文这一科,现在的说法就是:低段位拼选考,高段位拼数学,语文决定。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浪潮里,能否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语文水平。

在日益重视的各种改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观点亦是喧嚣尘上。

语文考试拼的是日积月累的内功,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过努力的人,终究天不负,每一个学霸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高考语文,从来都是一门不太容易拉开距离的科目,得高分不容易,认真考试的话,得低分,其实也不太容易的,多数人都在平均分附近波动。

大致来说,语文的全国卷平均分在88~95分之间波动。相对平均分高一点的,是试卷,但也在100分上下。

比如,2017年,市高考,文史类语文平均分98.28分,理工类语文平均分100.10分。

经历过高考的人,也有都这样的感觉,往往会觉得语文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很多人得分都在100分左右波动,只有成绩很好的。

才可以上120分,至于能上130分以上(2)偏题作文总分在24分以下,离题作文在10分以下。的,往往凤毛麟角。

上海高考语文100分难吗

85. 金科玉律:必须遵守、不能改烃的信条。多含贬义。

难。上海高考语文100分难。高考一般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UnifiedExaminationforAdmissionstoGeneralUniversitiesand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77. 济济(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济济,众多。

高考语文上100分难吗

58. 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没有那么难吧,我甚至觉得挺简单的。高考语文总分是150,我平时模考之类的平均保持在128分左右。刚好那次高考语文简单,超常发挥考了个136。

其实语文这门科目吧,随随便便写几个字都能得上分,不像数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过我高二报的是理4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科,理综253总分627也没太用到语文来着。

高中语文上100分有点难,因为他需要你更多的阅读和理解

难,必须要有很扎实的底,然后课后再进行巩固和扩展(简称刷题)。而且想要成绩保持稳定就更难了,还要有竞争目标,在不同的班有不同的压力,如果在重点班就比较难了。

高中语文怎么稳定的考到100分以上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你好,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积累。我是很有体会的,因为在高二前,语文一直是我的弱点,总是90多分的样子,很少上一百。语文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点,我们都知道的,基础分就在那里,如果基础分丢了一大半,那么我们就很难拿高分了。要考高分,我们只能稳中求进——将95%的基础分把握在手里。我语文的时候跟你一样,选择题错它七八道,语文成绩就没戏了。为了提高语文,我是这样做的:

1、买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把那些什么病句,语音,成语,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都弄明白,要记的就努力记,这样可以保证拿到前面大部分选择题的分。

2、买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把什么通字,特定句式,古义等都弄懂记住。基本上做古文题就没什么问题了 。

3、诗词鉴赏的话,我不怎么好,一般般,能拿的分我基本都能拿到,但分不多。我能说的就是,你答题的时候,记得联系主旨。这样一般都比较保险。鉴赏证词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4、 作文的话,高考的作文一般对文体不限制的。对议论文我是挻反感的,写多了都感觉自己是个阅历丰富,看破世事的老者似的。但写议论文多了也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我觉得你还是要熟练写议论文。 不要为了写议论文而写议论文,议论文要能写出自己——你的个性,你的想法。这是我高三时的想法,因为高中的教育难免会僵化我们的思想个性。记叙文能给我们很大想像力,我也挻喜欢的,记叙文写的精彩的话也可以得很高分的,只是议论文更保险些。我建议你两种文体都要会。高考应对会比较容易些。写议论文要多积累素材,这我们都清楚,但角度有很多,这跟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对修辞方法的掌握也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语言运用能力。这个要经常训练才好,因为这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口才。

5、对于阅读。就是文章为主旨服务,主旨是中心。回答的问题都与主旨有一定的关系的。还有一点,也是思维的问题,我经常跟我的妹妹说“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你为什么要写这文章?你写的这一句又是为了什么?对表达主旨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总的来说,就是多思考,设身处地就不远了

学习方法有很多,但更多的我们要学会自己的思维,这样我们才会变得聪明。基础很重要,决心很重要,学会思考很重要。只是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吧!

努力学习增加提高,力360米旋转。

高二语文100分一般高考能考多少分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妄自惊慌。

一般在100分到120分之间。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高二的语文成绩总是在90分到100分之间,高考时能拿到120分左右,一方面是做题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另一方面是高考给分普遍较好。

高考,也叫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的考试招生制度。

高中语文我一直成绩在100分左右,很努力但是总感觉没底。

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59.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语文是母语,是不会很难的

作文就是多读书,《读者》启发性很大,读多了自然下笔有的写。

现代文意思也是有规律的,积极的乐观的鼓舞人的总是好的,所以

不要着急,也不要泄气

高考语文120算高分吗

81. 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微,小,指刚显露出的苗头;著,明显。

高考语文成绩是在120分就算是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高分了。

其实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同学们感觉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所以语文要想拉开分数也是非常的难的,大部分同学的语文成绩都是在100-115之间,在基础部分基本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后面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上能拉开分数,阅读理解和作文也是很多人失分的点。

如果语文达到130-145分那已经是很高的分数了,但是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分数也是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有过硬的语文积累,需要我们经常的去看一下课外的知识,只有我们掌握比别人多的内容,我们才能和比人拉开分数。

提高语文分数的方法:

我们最主要的失分点就是诗歌和阅读理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的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平时注意自己的表达能力。

多做一些相关的题目,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会方便很多,论述类需要心平气和的看,注意选项内容是不是与原文一样,或者是不是与原文的个别词语不同,或是张冠李戴。

在作文方面,就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多看一些好词好句,看到好的段落及时的去积累下来,作文十分最多丢5分,作文开头结尾要有文采,结构清晰,结构工整。这样我们的语文作文成绩才能提高的更快。

历年高考语文高频易错成语100例

历年高考语文高频易错成语100例

高三的同学们正在为高考备考做紧张的复习。 成语 是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之一,为帮生们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历年高考语文高频易错成语100例,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哀鸿遍野:比喻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把语文分成几个部分会好点:古文就是把一些特别字的解释记住,另外背诵也是不错的方法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 文化 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sù):比喻非常微小。,谷子。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 对簿公堂:簿,文状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 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51.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4.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 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舞台(含讥讽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 文章 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 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5. 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

66. 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斧。

67.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69.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1. 好为人师:喜欢以 教育 者自居,不谦虚。

72.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3.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5. 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78.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79.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

80.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82. 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84.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86.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87.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 传说 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88. 梁上君子:代称窃贼。语见《后汉书》。

89. 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90.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92. 鳞次栉(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93. 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95.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96.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错。爽,错。

97.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9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99. 蓬荜(bì)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也说“蓬荜生辉”。

高三的同学们正在为高考备考做紧张的复习。成语是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之一,为帮生们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以下是百分网我搜索整理的关于历年高考语文高频易错成语100例,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 毕业 生考试网!

1. 哀鸿遍野:比喻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sù):比喻非常微小。,谷子。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 对簿公堂:簿,文状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 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51.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4.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 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舞台(含讥讽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 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5. 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

66. 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斧。

67.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69.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1.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72.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3.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5. 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78.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79.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

80.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82. 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84.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86.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87.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88. 梁上君子:代称窃贼。语见《后汉书》。

89. 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90.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92. 鳞次栉(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93. 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95.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96.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错。爽,错。

97.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9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99. 蓬荜(bì)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也说“蓬荜生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