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是一个成语,意指恶行多得数不胜数,甚至连竹子上的节都不够用来记录。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
罄竹难书:难以计数的恶行
孟子在与齐宣王交谈时,说道:"梓匠轮舆,能解尽物之用,而不能尽其材。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路,关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此仁政也,由此观之,王之成就,将罄竹难书。"
在这段话中,孟子赞扬了齐宣王施行的仁政,认为他的功绩多得连竹子上的节都无法记录下来。从此,"罄竹难书"便被广泛用来形容恶行之多,甚至多到连竹子上的节都不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罄竹难书"的含义逐渐演变,不仅可以形容恶行之多,还可以形容事物之繁多或者事情之复杂。例如,我们可以说某人的优点罄竹难书,又或者说某项工程的困难罄竹难书。
在现代社会中,"罄竹难书"仍然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对恶行的谴责或对事物的赞美。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再恶劣的行为或再优秀的品质,也有可能多到无法一一枚举。
除了字面意义外,"罄竹难书"还具有以下寓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