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下一句(众鸟高飞尽下一句诗)

高考志愿 2025-02-22 09:58:37

您好,今天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众鸟高飞尽下一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众鸟高飞尽下一句(众鸟高飞尽下一句诗)众鸟高飞尽下一句(众鸟高飞尽下一句诗)


众鸟高飞尽下一句(众鸟高飞尽下一句诗)


1、客舍青青柳色也这两句话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文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创作背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4、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5、厌,满足。

6、“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7、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8、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9、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0、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11、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12、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13、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14、”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15、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16、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17、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18、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19、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20、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21、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22、因为: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

23、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24、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

25、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

26、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27、”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