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七日,苏轼登临望湖楼,纵情饮酒,挥笔写就一首千古名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望湖的醉意与苍凉
诗的第一句便直抒胸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翻滚,遮天蔽日,大雨倾盆,击打船身。这昏暗的天色与急骤的雨势烘托出一种压抑沉郁的氛围,为苏轼心中的苍凉埋下伏笔。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突然间,狂风骤起,乌云散去,露出澄碧的湖水。然而,这瞬间的明媚并不能驱散苏轼内心的悲凉。湖水浩淼无边,望不见尽头,更凸显了诗人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心境。
“闲愁万种,空阔三杯,愁黯黯,销魂当此际。”面对浩瀚的湖光,苏轼心中积压的万般愁绪涌上心头。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然而,醉意并未能浇灭他内心的愁苦,反而愈发放大,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借湖水抒发自己的志向。他自比“清泉”,虽经流年洗礼,但凭借内心清澈的源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然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郁郁不得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他倍感惆怅。
“恨恨此身非我身,泪痕点点寄梅花。”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发出深深的感慨。他恨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任由他人摆布。他将满腔的愤恨寄托在梅花身上,希望在冰天雪地中寻得一丝慰藉。
全诗以“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方思归”收束。苏轼纵情饮酒,麻醉自己,却发现归路早已迷失。当酒意散去,清醒后的他愈发悲凉。这句诗既表达了苏轼的迷茫与无奈,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