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一样,陪由于固定音型与节拍的不同步,这十个节奏单元就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组合情况,如4+3+2+1或1+2+3+4等。这两组合刚好呈等关系的数列。并将这一数列关系运用在右手声部的和声层中(即右手声部的节奏序列是由左手声部隐含的序列关系衍生而来),只是把左手以一个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扩大到以一个八分音符为单位。见谱例三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为什么要去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为什么要去渝州
:艺术歌曲 旋律 节奏序列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罗忠容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诗作。自作曲家于1979年以十二音体系创作了歌曲《涉江采芙蓉》来,在创作中努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从独特的视角,以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不断的求索创新。在对新兴作曲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方面罗忠容是我国新时期作曲家中的成功。
一、歌词与旋律分析
整首乐曲共25个小节短小而精练。引子部分(1—5)+句(6—9)+第二句(10--13)+第三句(13—16)第四句(17—22)+尾声(22—25)。歌曲旋律力求体现传统风格“依字行曲”。旋律线条清晰而简单调性调性明确,前面一直是F宫系统,在结束的音上意外的转到B宫上,整个和声背景的的调性也随之换成了这一调性。见谱例一
四个乐句旋律声部的力度关系为:p—mp—p; mp—p; p—mf—p; f—p. 从力度强弱的发展来看可以看出,在乐曲的第三句开始力度加强在第四句的开始出现全曲中的强力度。乐曲歌词、旋律、力度发展上的同步进行为歌曲推向了全曲的。
这一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的节奏序列,是作曲家探索新的作曲技法的成功结果。
整首乐曲钢琴伴奏的左手声部基本上是以“十个十六分音符”为一个单位的固定音型发展而成(只是到出现左右手的交替)。见谱例二
(固定音型)
谱例二中的小节到第二小节的前半拍为伴奏部分左手声部的固定音型。这一音型的不断发展在全曲的第十六小节出现了固定音型的回归。
其音符节奏关系为3+2+1+4与前面的4+3+2+1相比只是把4移到了面。这里把时值长的音符移到乐句的是为了使句法结构更为稳定。
右手声部在节奏在连续三个3+2+1+4的序列后在全曲的第十二小节处转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为这一序列的逆行即:1+2+3+4见谱列三
3、钢琴伴奏的整体效果:
钢琴伴奏部分的序列图示:
(1—11)( 12—17)(17—19)(20—25)
序列:3+2+1+4 1+2+3+4
3+2+1+4 1+2+3+4 3+2+1
结构:呈示 对比 再现 结束
初看这一乐曲的旋律其曲式结构并不清晰,只是简单的四句旋律。其实通过上图伴奏部分节奏序列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建立在传统古典风格三部性曲式基础上的处理。通过序列的运用使全曲呈示——对比——再现——结束的整体结构清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罗忠容新音乐作品在突破“曲式风格”上的积极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新音乐作品中也蕴涵着多种传统的因素。
通过对《峨眉山夜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出罗忠容在其音乐创作中的独特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点:1、旋律基于五声性风格的音调加以发展;2、旋律中调式的转换随诗词的意境和语气等转移(如文中所提到的乐曲中的一个字由F宫系统转到B系统);3、钢琴伴奏部分的写法通过民族化的音响造型手法,对古诗词的艺术内涵进行阐发和烘托;4、对节奏序列的成功探索。
罗忠容的艺术歌曲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时期可以说是一项具开创性的新成果。作品中洋溢的新思维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厚挖掘赋予了他个人创作在这一时代的独特风格,探索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新道路,极具研究价值。此外,
从演唱者的角度来说,对歌曲从创作手法、钢琴织体、节奏特点、及文字与音乐的联系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正确把握作品演唱风格、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很好的帮助。
峨眉山月半轮秋,景钢琴伴奏部分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织体结构贯穿整个作品。其中的旋律是由特有的五声调式连接而成(羽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宫调式、角调式)。营造一种流水式进行,不断向前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不停地传递的艺术效果。同时,相对的另一个声部却有十分简单的旋律和声连接出现,它自然地插入歌唱旋律中,作衬托也做补充和延伸,使用得非常巧妙。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榆州。
岐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唐前几度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原文: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翻译: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
“峨眉山目半施秋”出自《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李白。
“峨眉山目半施秋”并非诗歌中的一句,而是一句常用的形容词,常用于描述峨眉山秋天的景色。这句话的意思是,峨眉山的秋色让人感到仿佛有一半的秋天被施展在了山上。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诗的全文为: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取李白诗做歌词,诗歌体裁为七言诗。歌词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歌描写的是月下的秋景秋情,舒展优美,从容不迫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对故人的思念,把思君之情置于清溪与江水之中。诗词韵律清晰“秋”、“流”、“洲”都押相同的韵,歌词本身富于歌唱性也易于作曲家谱曲。供参考。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开元十二年(即724年)秋天,24岁的李白辞别峨眉山,在清溪驿上船,带着满身的豪气踏上旅程,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站在船头,望着清澈的青衣江,听着江李白关于月亮的诗篇很多,除了十岁时不成熟的作品外,这应该是篇。李白的胞妹名叫李月圆、后来李白又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明月奴,因此,诗人视月亮为故友,为亲人,觉得这月亮是来送他的,还未离开,就开始想念,想念多情的峨眉山月,想念蜀中的亲人,以后这漫长的一生,又该怎么度过呢?水流潺潺,小舟顺流而下,沿途的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不经意间都嵌入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乡之情思,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艺术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舟行一路的时间统一起来,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水拍打船身的声音,内心忽然充满离别的忧伤,于是挥笔写下了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表达诗人对故国故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全诗只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依依惜别之情,而前三句都是写峨眉的山清水秀,月明风清,没有一句写到人,估计当时诗人离开故土的时候,是没有人来送别的,从一句“思君不见”说明诗人一步三回头,还是没有看到那个“君”来替他送别,只得匆匆“下渝州”,十分留恋,但又些许的惆怅。
1、钢琴伴奏部分固定音型声部作曲家这样处理主要是迎合诗歌意境的需要。诗人前两句写景抒情,在一句突然情绪转入对友人的思念且急切盼望相见的情感变得更为迫切。作曲家准确抓住诗人的情怀,在旋律的安排上二句和三四句也相应形成对比,且对一个字做调试上的转变使歌曲旋律与歌词意境达到高度统一。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构思细腻注重细节的严谨学风。(主要在左手声部)的节奏序列: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作者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接下来分享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歌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原文和翻译
高峻的峨眉《峨眉山月歌》赏析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逆行的节奏序列同样连续使用三次。使乐曲的前后形成对比。结尾的几个小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收缩效果,将序列中的长节奏4去掉只剩1+2+3的组合。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月”的意象:愁苦悲凉、营造意境、传达感情。这个“月”字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二年(724年)秋天。
扩展资料
原文:《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