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乌衣巷 刘禹锡_乌衣巷刘禹锡古诗斜字怎么读
乌衣巷 刘禹锡_乌衣巷刘禹锡古诗斜字怎么读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3.寻常:平常。
[编辑本段]【韵译】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21、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多自强—— 刘禹锡姓之家。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家。
1、白话解释:闲花野草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了,乌衣巷口在夕阳映照下显得凄凉无奈。燕子虽然一样筑巢在屋檐下,可是过去属于王导、谢安这样豪华堂宅,如今住的却是普通的家。
2、原诗:(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家。
以前的贵族公府,现在成了寻常人家
世道轮回 历史沧桑
写到乌衣巷的如下;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译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吴潜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 江南客。
乌衣苍,今犹昔。
但年年燕子,晚烟余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乌衣巷(唐代刘禹锡七言绝句)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乌衣巷⑴
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⑶,飞入寻常家。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朱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旧时王谢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台城游·水调歌头全文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
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花。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飞入寻常家
刘禹锡,史称“诗豪”,位列唐朝10大诗人之一,他七绝和七律写的尤其好。而且刘禹锡散文写得也很好,比如流传千古的《陋室铭》等,他还是的诗歌理论家。
乌衣巷口夕阳斜。代表作有:《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望洞庭》、《竹枝词二首·其一》、《秋风引》等。
《竹枝词》 《陋室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1、《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富含哲理,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3、《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诗代表作
1、《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2、《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地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译文: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家中。
5、《赏牡丹》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刘禹锡介绍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乌作者:刘禹锡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家中。
你要找的应该是
《乌衣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家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刘禹锡的诗词名句逢席上见赠》
乌衣事,今难觅。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问大钧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乌衣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1、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刘禹锡
3、人诚务胜乎天—— 刘禹锡
4、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刘禹锡
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
7、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8、老实人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刘禹锡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11、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刘禹锡
12、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刘禹锡
13、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刘禹锡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刘禹锡
15、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刘禹锡
1、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刘禹锡
3、人诚务胜乎天—— 刘禹锡
4、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刘禹锡
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
7、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8、老实人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刘禹锡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11、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刘禹锡
12、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刘禹锡
13、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刘禹锡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刘禹锡
15、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刘禹锡
17、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刘禹锡
18、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刘禹锡
19、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洛天—— 刘禹锡
20、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晋书雷雨江山起卧龙—— 刘禹锡
22、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刘禹锡
23、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刘禹锡
24、天与人交相胜—— 刘禹锡
2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27、朱鹊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
2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家。作者:贺铸 (宋)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欣赏】
《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原列第二,余有《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四首并作序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湿打空城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由此可见,作者对白居易所欣赏的《石头城》外,余下四首也颇为自负。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因三国时吴国在这里的都穿乌衣而得名。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贵族官僚的宅第都在巷内。这首诗就是通过乌衣巷居民的变化来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
诗写乌衣巷,诗人的目光却投向离乌衣巷不远的朱雀桥。朱雀桥位于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城北的宜阳门、西掖门、阊阖门以及台城的大司马门,都有御街、驰道直达朱雀门,再通往朱雀桥。从三国东吴时开始,尤其是东晋以来,朱雀桥是都城南部交通最发达的地方。每到浮桥放行时,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南齐王融驱车过此,曾激动地捶打车厢曰:“车前无八驺卒(驺卒指掌管车仆隶),何得称为丈夫!”然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朱雀桥边野草花”,以往的车马喧阗,人声鼎沸的情景己如过眼烟云荡然无存,所见所闻唯有“野草花”而己。正如杜牧在《金谷园》绝句中所吟咏的:“繁荣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不言兴亡,而盛衰无常的感慨尽在其中了。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河南岸的乌衣巷。朱雀桥一带荒凉的景物,已间接反映了乌衣巷的没落。“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人将目光从朱萑桥远处收回到近处的乌衣巷口停住了,只见巷口映着一抹西斜的残阳。巷口,这个观察巷内盛衰的“制高点”。遥想当年,这里车马逐队,熙来攘往,而如今却不见行人踪影,巷内如何冷落,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那一抹斜阳的映衬,更显得景象惨淡以上两句对偶。“朱雀桥”与“乌衣巷”是地名对,“朱”、“乌”刚好都是颜色,对得十分工巧。“野草花”与“夕阳斜”,点明时令是在春季,时间已到傍晚。其中的“花”、“斜”都作动词,使两句在静境中寓有动态。野萆花无言开,夕阳糁淡渐西斜,越发增添了诗境凄凉的气氛。
在写足了环境、气氛后,接着要写的应该是乌衣巷自身的变化了。乌衣巷内,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兴废,王、谢两大家族的高门大院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老的普通平房。但如果就这样平直陈述,必然诗意全失,平白无味。正在这样的关键处,才显示出诗人的非凡艺术功力。在似乎要作直线描写时,诗人突然将笔墨荡开,写出石破天惊的两个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王、谢”即指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燕子是候鸟,有飞问故巢的习性。诗人根据燕子的这一习性驰骋想象,把眼前所见飞向乌衣巷内的燕子,设想成了当年王、谢厅堂上的燕子,栖息的地方虽然相同,但已不再是王、谢的侯门高堂,而是普通的人家了。“飞入”二字十分传神,使读者的视线随着燕子的“飞入”,从四百年前的王、谢厅堂,穿过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眼前草堂,从而也和燕子一起目睹了乌衣巷内的沦桑变化。诗中的“旧时”“燕”如同《石头城》中从“淮水东边”的“旧时月”一样,是历史的见证。所不同的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事实上确有的事,而活了四百年的老燕子却是虚无。但读者读乌衣巷时,恐怕很少会有人从燕子的寿命去判断诗句的真实性。诗人只是见于燕子有回飞故巢的习性,便借以写乌衣巷的兴衰。
统观全诗,景物平常,字句平浅。所写之物不过桥边、巷口、野草、斜阳、飞燕;所用语言全是浅近口语,看去一目了然,读来琅琅上口。但又决非一览无余,言尽意止。其艺术魅力何在呢?比较容易见出的是借景抒情。诗人不发议论,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在景物的后面,因而虽是用平浅的语言写平常的景物,还是需要透过一层才能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诗人采用了暗中映衬比较的写法。进入诗中的“朱崔桥边”与“乌衣苍口”,都有过繁华的过去,诗人虽然并不明白说出,却是事实上存在过的繁华的背景上展开描写,不作字面上的映衬比较,而映衬比较已自在其中。第三句中的“旧时王谢堂前”,尽管只是作为修饰语落到中心词“燕”字上,而并不进行映衬比较,却明显地起着暗中映衬比较的提示作用。如果我们说这首诗处处在运用映衬比较的写法,而又没有一处见到直接的映衬比较,那就找到了这首诗艺术上含蓄丰富的奥秘所在。景外有景,景物的映衬比较中渗透着厚重历史情感,这就是《乌衣巷》虽然也是借景写情而又比一般借景写情的诗更含蓄、更深厚的根本原因。
全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刘禹锡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家中。
《乌衣巷》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作品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16、原来意义上的权力,是一个阶—— 刘禹锡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