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于”一字用法广泛,含义丰盈,堪称古语精华之一。其意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于”在文言文中的妙用
一、介词用法
“于”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介词,表示与某事物或情境有关。如:
处所、方向:《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学习吗?在适当的时候学习它) 时间:《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于固陵”(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固陵) 原因:《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于先主,犹鱼水也”(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就像鱼和水) 比较:《孟子·滕文公上》:“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出于此心也”(得到百里之地而统治它,都出于这个心意)
二、动词用法
“于”有时也作动词,意为“给予”、“参与”,如:
《论语·子路》:“夫子于我,情亲于兄”(老师对我,情感亲密胜似兄弟) 《汉书·艺文志》:“其于兵权,识略过人”(在兵学方面,他的谋略高人一筹)
三、助词用法
“于”在少数情况下还可用作助词,表示强调或语气助词。如:
《论语·里仁》:“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没有什么不谨慎的罢了) 《孟子·尽心上》:“古之人,于民则仁,于己则孝”(古代的人,对于人民有仁德,对于自己孝顺)
四、意义衍生
随着文言文的发展,“于”一字的含义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如:
凡事、全部:《孟子·告子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的罪有三条,没有后代为大) 目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于燕太子丹”(荆轲为了燕国太子丹) 范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适得其所,不如意于上”(刚好得到合适的人选,又不遂上意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