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_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招生计划 2024-11-25 03:43:38

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桂教〔2008〕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学院研究决定,于2009年开展教学质量年建设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_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_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_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贯彻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按照分类指导、强化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把我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2009 教学质量年”活动,促进我院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定位更加准确,特色更加突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师德师风明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实质性进展,课程建设扎实推进,特色明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规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学规章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质量年”的建设活动,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建设内容

(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

1. 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院的整体水平。2009年对院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进行检查和加大建设力度。通过建设,促进重点学科人才梯队、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并争取使其中的部分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基地)提升为区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

2.加强对6个本科专业调整改造的建设、检查、验收和推广,并争取继续得到教育厅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区级优质专业的申报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二)加强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做好教材的选用、规范管理工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利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立体化教材。学院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通过立项形式进行教材建设,组织编写、公开出版一批质量高、有特色、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本科教材。

3.加强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开展网络教学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竞赛活动,力争通过建设和系列培训,使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不少于15%。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院级重点课程、区级课程要实行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制定多媒体教学管理规定,规范多媒体教学行为。同时,开展课件评比活动。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二是要继续抓好开放性实验的开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向全校学生开设更多的开放实验项按照“合作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拓展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渠道,建立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院外实习基地。学院设立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2009年,增加10个左右的院级实训实习基地。

3.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各专业制定相应的(设计)质量标准,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设计)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工作,加大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比例。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4.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建立教学管理和网络平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普通话、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5.资助和支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各项竞赛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重点资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新华杯”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广西大学生英语戏剧节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及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

6.构建学院公共教学实验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建设投入,构建为全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服务的公共教学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公共计算机教学实验、大学英语语音训练、普通话测试、微格教学等职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定相关的师德师风建设文件和开展演讲比赛、检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树立我院教师的良好形象,推进学院快速和谐发展。

2.设立专业(课程)岗位。要从能够坚持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线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副)中选聘担任专业(课程),真正使专业(课程)建设的落到实处。继续评选“十佳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树立良好教风。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师基本功竞赛、检查教案、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5.支持和鼓励部分教师转型。学院人员编制有限与新专业不断增加的矛盾,将是影响学院办学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近三年新专业的教师队伍总体现状看,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及素质远不能满足专业设置及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学历职称结构偏低、后备人选不足、学术梯队断层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引进和调入,必须让部分教师从原专业课程教学转到新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来。为此,结合新专业的需要和现有教师的特点一是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设,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既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又能有所提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要不断研究3.加大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开展院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基础课的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坚持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和答疑等教学制度,做好题库建设,在有条件的基础课实行期中考试制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部分教师转型,以满足新设专业的建设需要。

(五)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结合新升本院校的特点,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查组等组织的作用,完善教学工作体系,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加大二级单位工作力度,促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建立系(院、部)二级教学质量和教学督导体系。开展二级管理经验交流和教学管理先进集体评比活动。

4.加强和规范教研室工作。建立健全教研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各教研室相应建立健全规范教师备课、授课、听课、考试等制度。根据学院的要求,以专业为单位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研室和教研室主任评选活动。

5.制(修)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实验教学及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同时,通过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师授课技能比赛等系列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6.加大思想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等公共课程的教学管理,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开展公共课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7.购置和开发教学管理软件,建立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平台,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六)学分制改革与推进

做好中文系和物电系2008级学分制试点工作(汉语言文学、学、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共五个专业)。同时,逐步推进2009年招生的其它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七)全面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八)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1.制定实施《河池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把出勤情况、学风情况作为学生评优的标准之一。

2. 开展诚信考试承诺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修订《河池学院学生暂行办法》,严肃处理等学生。

3. 组织举办“学术”和“大学生成才之路”等系列讲座,各教学系(院、部)应围绕教学质量年的主题开展系列学术报告和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

4.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调查工作。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机制,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职业技能认定考试,加大力度对毕业生进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西部”、“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政策宣传、竞聘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力争初次就业率(7月31日)达到75%以上。

四、组织措施

(一)学院成立“2009教学质量年”工作小组,负责对此项活动的部署、指导和监督检查,并在教务处设立办公室负责其日常工作。

(二)各教学单位要成立由系(院、部)主任为组长的“2009 教学质量年”活动小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落实。

(三)教务处及相关部门要确定“教学质量年”活动评价办法和具体的检查项目,对各项工作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量化打分,每月通报一次情况。“教学质量年”活动结束时,进行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要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2009 教学质量年”活动中,全院各管理服务部门要主动关心支持教学,帮助和配合各教学单位开展工作。各教学单位要按照学院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抓实干,确保落实,使“教学质量年”的活动取得实效,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院教学工作上新台阶打好基础。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

以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行为能力等五个能力作为一级指标,遵循上述指标制定原则,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分别设立4至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的内容加以阐释;然后对一级和二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以下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实践能力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摘 要:综合能力评价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评什么”、“是什么”、“参照什么评”和“怎样评”的考量,本文首先论证了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向的内容和这一评价的性质、特点,继而基于这些特征、指向,对这项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加以重点设计,使之具备较强的可作性,实现其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

: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作者:史枫(1973-),男,山东巨野人,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

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状况。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能力建设与发展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由于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等功能,通过能力评价,全面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状况,发现和诊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手段策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价值,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向

“评什么”是任何评价的基础性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也不例外。这一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具备到什么水平,合理能力的结构由什么决定,而综合能力应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内涵如何界定需要首先加以明确。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一定行业背景,注重工学结合,在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又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从而高职院校教师除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教师特质外,也有其独到的内在要求。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有如下几点:

1.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或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首先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有关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技能,还要具有传授这些技能的4.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通过开展代检代查专项服务、“优质服务之星”评比、学生(设计)专项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作风。能力、技巧和方法。

2.职业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扮演着“教师”、“组织者”、“咨询者”、“师傅”等多重角色,如果没有职业背景,不具备相应职业(专业)岗位的实践经历,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任务。难以想象,一个教烹调的专业课教师,自己从未“烹调”过,教出的学生却能烹调出美味佳肴。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相关职业亲身经历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实践过。

3.行业联系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同行业企业保持常态性的密切联系。作为行业联系者,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关注相关产业发展态势、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员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等,并把从企业带回的信息及时运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

4.应用性研究者。在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上,高职院校教师无疑要偏重于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科研。相对于中职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是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如果缺少科研意识,不进行科研实践,从长远看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因此高职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人。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转化为生产力,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5.自主学习者。学习型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做一个学习型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学方法、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持续提升,自主学习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和内涵

1.教学传授能力――实施一定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能力,主要包括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专业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领域或职业岗位的能力水平,尤其包括实际作能力、动手能力、具体工作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3.方法与工具能力――有效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路径和方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教学器具等的应用能力。

5.行为能力――基于教师职业需要的同学生、同行、、企业界人士等的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主体方面,其中教学传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是高职院校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发挥和实现自身岗位职能的直接仰赖;方法与工具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依托,是其他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科研与发展能力是后盾,是教师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围绕一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的不竭源泉。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以教师能力提高和教学质量改进为目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行为能力等的状况进行客观考察,发现和诊断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过程和反馈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并采取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改进,在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一评价以教师能力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是发展性而非奖惩性,形成性而非终结性,交互式而非单向式,努力突出教师(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评价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能力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能力发展,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除了具有教师评价通常具有的导向性、可行性、反馈性、教育性的特点以外,作为一项形成性、诊断性评价,还具有若干突出特征。

1.发展性。这是从评价目标而言的。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出发点是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一评价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受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能厘清认识、更新观念和发现不足,从而有所提高。而评价后实施的能力提升策略和针对性培训更能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2.非奖惩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作为一项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用于奖励或惩罚。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也是非竞争性的,它注重纵向比较胜于横向比较。

3.主体多元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项立体式多层面评价,既有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还有管理人员评价、企业人士评价和外部专家评价,从而评价的主体表现为多元化。

4.性、参与性。在综合能力评价中,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合而为一的,受评对象受到充分尊重,可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看法,并受到重视。作为评价对象,受评教师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其参与深度和全面性如何决定着评价的最终收效。另外,评价目标和评价过程是公开的,便于教师以一种不设防的轻松心态参与。

5.合作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评价的非奖惩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合作性在评价中表现为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反馈1.抓好院级重点课程建设。各重点课程所在单位和课程负责人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要按照区级课程的基本条件建设好重点课程。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参照,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构成。作为一项多层面、复合式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对评价指标的确立和全面把握。

(一)确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及教师工作本质因素的构成和内在联系,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准确、科学的涵义和相对的内容,且易于评价者把握。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状况,要进行实际调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参考高职教师群体的意见,或者吸纳一定数量高职教师直接参与指标研讨。

多方参与原则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评价,评价指标制定上应由职教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企业专家、资深教学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等共同研讨商定,可以采取先头脑风暴,再由专家组核心成员汇总取舍,确立指标体系。

可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可作性是实施评价的必备条件,作性,评价内容就难以实施,因此,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完备、具体、易于理解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可作性。

实效性原则作为一项发展性、诊断性评价,对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不仅要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达成预期教学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而且还要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方向,成为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与内容

(三)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1.在指标体系中,指标内容即为评分点,评分点的有无和程度高低乃是打分的关键依据。

3.由于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实测试的方式进行,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级指标及内容因专业而不同,而且应由教研人员、教师、企业专家研讨制定。上述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为例。

4.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中甚至包括学生,但上述指标主要适合于专家使用。

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密切结合。采取360°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者),还包括教师自身(自评)、教师同行和学生,而评价专家不职教专家还有企业专家,并把企业专家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关键性一元。如此,把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设计成一项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教师同行、管理者和学生评价为参考,突出发挥专家作用,多层面专家密切配合形成评价结论的发展性评价。

注:箭头代表信息流动方向;“专家”指向“受评教师”的箭头表示评价反馈。

(二)以定性为主,多样化评价方式配合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摩、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实测试和笔试等。其中,课堂观摩主要用来评价教学传授能力,实测试主要用来评价专业实践能力,笔试主要用来评价方法与工具能力,而科研与发展能力、行为能力则通过评课、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等评价方式综合体现。

上图诠释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中各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指向和结合,不难发现这是一项立体式综合性评价。其中,课堂观摩环节的评价者是职教专家、企业培训专家、教师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问卷(针对受评教师)和学生问卷由职教专家设计和实施;教师笔试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职教专家设计;教师访谈由职教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实施;实测试则由企业培训专家进行。

(三)以能力发展为中心,注重过程与反馈,构架闭环评价系统。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运行上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形成和评价反馈等几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闭环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评价准备阶段设计评价标准和整体评价方案,评价总结阶段讨论和形成评价结果,把评价结论和指导性建议反馈给受评教师。

为了区别于教师技能大赛或教师评比,真正达到着眼发展和过程中提高的目标,此项评价十分强调对细节的把握,重视对评价反馈的设计,注重评价全程中的专家指导。同时,充分保护好受评教师的成长积极性,评价得分不排名、不公布,而是把评分背后的依据和内容作充分反馈。

,通过评价诊断出教师在综合能力发展上的强项和不足,提出能力改进和素质提高策略,为后继进行的针对性教师培训和教师能力开发提供方案依据。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改革思路

1.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在新建实验楼使用后,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各教学系(院、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创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院级的“实验教学(建设)中心”进行检查和立项建设。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六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撰写高水平教改论文,切实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抓好现有的重点教改项目,特别是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使之带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提高改革的实效和受益面。要积极组织申报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力争在奖励上有所突破。改革思路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全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教改项目和教改活动,结合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与探索实践,全面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立项,并对已立项的教学改革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出版一期《河池学院学报》增刊,刊登教改成果。开展教学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尚未成熟,所以设计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改革思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我国迅猛发展,如何为培育更多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构造应以艺术设计为主。因为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包含性,是必修课。现代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凸显本校的风格,将为建设提供大批实践型人才作为追求目标。现代高职院校要善于综合分析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高职院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适应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抛弃。所以,现代高职院校应该分析现行教育模式,发现其中隐含的弊端,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个人能力、教师的授课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发展

现代各方面均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教育模式不断突破,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都与我国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发展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构建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全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创一条道路获得长远发展着实不易。所以,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完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旧观念和旧模式的影响,仍拘泥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内容以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更无法学以致用了。

这样过度偏向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培养实践能力,就业时就会遇到问题。

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把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其二,一些高职院校一般难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衔接,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不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革新的必然性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具体措施

其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详细规定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尚未成熟,所以设计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要想为建设提供实践型人才,就要求高职院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仅要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高的热情,积极学习,自主培养自身能力,以便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能够有一定优势。其二,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安排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多给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感知的发展变化,提高综合实力,凸显自身魅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校园内配置一些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多进行实践,不要局限于校园那一方天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之前先进行实践体验,以便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

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应根据建设的相关要求,针对发展要求配置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应当大量高素质教师,完善师资力量配置。笔者相信,做到这些一定可以改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为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力宁.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青年文学家,2010(7).

[2]刘畅.高职院校形式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顺着时代浪潮的推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院校美术教育发展却呈现停滞不前的迹象,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精神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自主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将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学有所用,服务,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借鉴成功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办学模式,发展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标准的质量建设和内涵提升为根本,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灵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1.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偏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的实习,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在职业教育发达,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 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办学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办学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突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为根本,以严格的技能训练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和优质,才有可能获得的认可。

2.紧跟产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和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的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需求而办,和力量同办、为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行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

在市场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要求,还要了解并掌握行业标准的新动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其内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发展为一个综合能力的“载体”,否则在根本上无法胜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任务。通过全面分析和归纳,高职院校教师最为突出的是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以及行为能力。对它们各自的内涵界定如下:还应联合行业办学,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还可以走出一条多元化办学的路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要坚持“把工厂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在工厂”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较好解决“212程师进校做教师”和“教师进厂当工人”的问题,“只有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多元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4.加快实施职业教育集高职院校办学只有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要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的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团化建设

职教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连结的办学联合体。实施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职教不同于企业,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职教中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职教的活动中,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辐射的作用。职教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章程)为联系纽带,在章程的主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组建职教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衔接、沟通、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通过组建职业教育的方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内部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作能力”。

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善于动脑,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的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在进修、职称考评、加薪、晋级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安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通过检查指导课、公开课等形式,严格教师的业务考核管理,加强专业教师技能考核,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践基地,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理论建设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所谓评价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发现与系统挖掘的过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种形态。而教师评价,则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师面向的教育对象和所应承担的任务,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师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能力评价,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学评价、绩效评价等,还可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科学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是真正实施这一评价的重要前提。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大量的符合我国建设要求的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所以,高职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其二,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大环境中也开始崭露头角,开始参与大环境的竞争,为建设提供实践型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出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偏离主旨的现象,没能很好地践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核心观念,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致一些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无实际才干,在求职时市场竞争力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学革新。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文章从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也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论文]校企合作 高职课程改革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丰富内涵转变的重要阶段,构建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估、教材及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以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因为反映着企业的需求;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因为需要企业的参与;是企业心中的教育,因为企业的满意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等现象,本文就是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高职课程的改革,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高职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还要具备实践作技能和较强实践活动组织能力。要加强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队伍,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现代化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以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让教师进入企业,熟悉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实践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2)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将企业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更具有熟练作技能的师傅充实到教学岗位。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与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弥补学校技能训练师资的不足。加强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学实施能力培训,专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需求的适应能力。

1.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课程按工作任务设计,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进行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要在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以及职业需求上,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教学标准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构建学习情境,制定高职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和追求创新,使课程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2.促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要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多的课程教学是采用“理实一体”“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探索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的方法是根据“做”与“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以“做”为主,“做”是学的基础,也是教的基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事,并把事情做成,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事做到更好、更精。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做”是一件事情,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

3.改革高职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改革长期以来的课程评价以知识记忆为主体、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重视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结果,以和改进教学,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作成绩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技能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交往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群)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适应职业快速变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高职课程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课程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学生职业认知的悟性、职业技能习得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高职院校要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审视和指导高职课程改革,推进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相关查阅: 范文 、 计算机 、 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

怎样选择高职教改课题

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保证五年内完成对本地区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轮评估;应从2004年起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分期分批开展评估,公布评估结论,并向我部少量院校,作为性高职院校候选单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由传统的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解决“教什么”,是现代教学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正在探索和构建符合21世纪需要的和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全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全局来看,并没有取得根本性、实质性的突破。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编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进程,包含在课程内的教学目标、内容。因此,课程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如: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现代课程观,要求在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当今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及其内容,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要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③要体现时代文化,科学技术及背景;④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⑤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⑥要体现优化组合原理,教学内容要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必须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分析方法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2)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的体系,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3.融入行业、企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隘,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3)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

(4)要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5)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

2.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粉笔加黑板)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当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加速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1)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入手实现7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当前,许多院校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经验。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教学方法上强调“活”、教学手段上强调“新”。在培养能力上,强调“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校通过这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四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四个有利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废除灌输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恩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在21世纪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已成为生活中的需要,这种迫切感、危机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日显突出。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取3.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植品牌与特色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大讨论,使专业门类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于生源质量、办学效益低的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改造或撤销。对院级重点专业进行检查、评比和立项建设,在重点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特色专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政策倾斜,遴选2-3个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知识,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既提出了教学方法要求,又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改革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一练二考三”。同时,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和运程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力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尽可能理解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现行技术和工艺的缺陷与局限性,使高职高专教学定位在紧紧围绕革新技术,改进工艺和作过程;紧紧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紧紧围绕把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革新技术的探求者,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为生产线服务的创新性的专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共性教育有余,个性和潜能发展不足。在教学或培养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处于试点阶段。应按《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治标比较多,如考试纪律、监考制度、评卷方法等;治本比较少,没有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改革考试内容、方式、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考试方法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

1.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在考试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三是要加强课程建设。建立校院两级优质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要建设一批双语教学的课以带动双语教学。和优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科技成果,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教材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特色专业尤其要制定好教材编写规划,组织编写系列的特色教材,争取更多教材的出版和获奖。

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6%,早已步入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同时,大众化带来的入学水平参不齐也给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积极推进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课程要在总结08级分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09级全面开展分级教学。要建设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机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也要进行分级教学的试点。各专业学院要积极为部分学生开设选择性的提高类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二是要稳妥推进教师挂牌上课,不断完善学分制。要继续稳妥地扩大教师挂牌上课的范围,除在部分公共基础课进行试点外,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师挂牌上课的试点,要不断完善选课制度,使选课制度更适应学分制的3.教学团队建设。大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2-3个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院级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要求。

三是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积极开展网上答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教中心要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课程考核工作的持续改进。鼓励采用口试、答辩、撰写论文和大型作业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对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要坚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严格考场管理。

五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把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3+1,2+2等合作办学模式。要加强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努力开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渠道。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探索本科人才合作培养的新模式。高职学院要加强与航空国防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

二是要规范基础课程的管理。针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分散开设的现象,有必要加强这类课程的管理。要坚持课程归口管理,落实院系。院系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选派教学水平高,心强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统一大纲,材,统一要求,以确保专业基础课程的质量。

三是要加强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打造基础课教学团队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基础课教学和改革。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基础课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四)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一是要在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中心立项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三个特色专业和两个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教学的,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积极做好

同家课程、名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方面的申报工作,争取有所突破。

二是要紧紧围绕航空国防和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打造专业特色与品牌,要牢固树立专业的品牌意识,按照“人无我有、有人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积极引进高水平师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增强人才的竞争力,不断建立良好的声誉。

(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要抓好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制订政策,鼓励教师开设人文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要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抓好全校任选课教师把关,教材的选配,考核的方式等等,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

二是要积极开展课外讲座活动,邀请各界名人、企事业单位来校讲学,举办“名人讲堂”。坚持高层次人才讲座制度,每一位正和学科带头人每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一次讲座,并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条件。

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才干。要组建更多、更广泛的人文、科技类社团,要为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把对社团活动的指导计入教师业务工作量。

四是要抓好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不断探索能限度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的新颖形式,充分调动和利用力量,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农村、部队和各部门的联系,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文化、科技、文体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五是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规划与管理。学校近期已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专门组织人员统筹管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建设,讲座开设和活动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工作。

(六)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要继续抓好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要积极整合资源,更新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提高其质量。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方案,掌握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规律和真理的思维方法和实现手段。

三是要积极探索本科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模式与途径。要从机制上鼓励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学院应选拔一批学生在二、三年级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三小”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要组织好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积极开展“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力学竞赛、软件编程、外语演讲以及其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要加强教师指导,努力在参加省级以上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成果(专利、科研论文等)。

五是要大力强化专业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业课程设计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大力提倡“回归工程”的理念,把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将设计题目与工程项目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文管类专业的学年论文也要强调实践和调查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广泛调查、深入分析的能力。

六是要加强毕业设计工作。不断探索改进毕业设计,提高其质量的途径和方式。要保证毕业设计的工作时间,探索提前开题的改革。要结合实际,精心选择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把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另一方面要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鼓励更多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解决企事业单位中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找宽途径。

七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今年要重点建设好航空维修实验室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实验室。工训中心等实践基地也要加强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与此同时,各实验室要改进管理,提高开放程度和大型设备的利用率。

八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队伍。从政策上吸引较高学历的人员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要通过科研实践、岗位培训、比赛练兵等方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师的实作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七)进一步完善教学指导和评价体系

一是要坚持各级听课制度,通过听课最直接地了解获得课堂教学的手资料,掌握教与学的动态,以利及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二是要建立考试分析制度,通过对考试结果以及对学生成绩的分布,来检查学习效果,总结教学的成绩与不足。

三是要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及时通报反馈学生信息员所反映的问题,并应建立对改进效果进行反馈的环节。

四是要完善校院二级督导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学院一级的督导组的工作,应制定工作规范,

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航空大学而努力奋斗!

如何深化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

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是人类继承前辈文化艺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4.科研与发展能力――在一定专业内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高等院校中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需要的脱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实用艺术和纯艺术的脱节、美术评价与道路的脱节、以及儿童画与画的脱节等等。这一些列的脱节就造成了目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现在状况。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告诉我们: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来看,我国的教育都是严谨的、以科目取向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这就造成在美术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诸多方面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段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主科,而美术教育只能位居其后。

2、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状况仍比较普遍

许多学生专业素质及相关专业素质欠佳,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匮乏。而教师也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奉行技术至上主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思想肤浅、想象力贫乏,作品中缺乏自我的灵魂,更谈不上什么人文精神的力量。美术及其教育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它更多地反映出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不了解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掌握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充其量也是肤浅的。因此,艺术文化教育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更应加强艺术文化教育。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需求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保障,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之中,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没有摆脱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应该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2.进一步完善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性意见,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学生基本功技能训练和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各教学系(院、部)分专业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

二、如何加强复合型美术教师的培养

美术教师是实施学校美术改革主体,所谓“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的,即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还要涉及与主、辅修有关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总之,要有宽阔的纵横向知识面,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在美术理论实践领域里,具备完成多项工作的能力。随着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按照“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随着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如何完善与改革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1. 更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观念和体系

高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需要在应用性,实践性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找准各门课程和各项能力之间的结合点,构建有高校美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美术教学体系中结合职业和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把握美术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度。为了按照新的高校美术教学观念和体系实行美术教学,授课美术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2.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用继承发展的眼光审视现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美术创作技巧成为美术家,而是通过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提升其在就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总之,新时期,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美术教育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在必行。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注重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发展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评估专业诊断高等职业教育师生比多少

大众化教育观的核心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样在教学和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异,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既要有利于具有天赋的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要兼顾那些基础较,学生有困难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实状况制订的评估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展评估时,可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评估方案》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评估实施方案。

三、我部将组织专家不定期对省级评估结论进行抽查,公布抽查结果。同时,我部将适时组织开展性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达到标准者由我部正式确定为性高等职业院校。性高职院校评估主要面向两类院校:一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评估中原则上达到""水平、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拟成为的院校;二是近几年财政支持建设、开展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高职院校。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四、在评估(三)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对2.四个评价等级中,A表示“优”(100―86分);B表示“良”(85―71分);C表示“中”(70―60分);D表示“”(59―0分)。评估工作要加强,统筹安排。通过评估,学校准确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特色。

五、我部委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为各地评估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评估时,可充分发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中专家的作用。

六、请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估工作的总体规划及2004年工作,于6月30日前报送我部高等教育司。在评估工作开始后,请将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估结论及时报高等教育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