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

招生计划 2024-11-10 09:51:23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毕竟本科是四年制,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就显得跨度过大,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学校的课程


首先,民办高校需要加强对于就业市场的研究和洞察力,尽可能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用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另外,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拓宽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1.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

对江西、吉林和云南三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三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通过对每所学校各部分课程时数的对比,可以发现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时比重,相比较而言,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比重则略显不足,见下表。例如:江西、吉林以及云南三所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程示数比重分别是56.8%、52.7%、46.4%,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相对比重失衡。由此可见,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的比重远远高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存在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的问题。

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领域缺乏结合与联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实践的能力不强;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会唱、会跳、会写、会画、会手工制作,但缺少领域的教学方法,适应岗位教学有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择脱离了学生原有的实际经验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多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而学校按照高等院校的标准征订教材,这些教材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内容与教学脱节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成果突出,主要反映在幼儿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改变上。但现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普遍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甚微,以至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地与一线教师的需求不相符。

(3)忽视职前培训课程

职前培训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前专业教育与幼教工作做到有效衔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而忽视职前培训也是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原因。

3.课程难度的选择上忽视学生实际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选择和设置只考虑了学生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均较低,对于自然科学、科学的某些课程,超出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被动接受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4.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导致在设置学前专业课程体系时,缺乏理论基础与依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公共基础课变公共性为专业性

每个专业学生学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会使学生对公共课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应将公共课紧密结合专业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素养。例如,各校可以尝试在学前课程设置的学年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在第二学年可以将公共基础课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改为幼儿语文、幼儿数学、幼儿英语,使公共基础课服务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首先,各学校应选择适合该层次和本专业学生的教材,使教材易于学生接受;其次,学样应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索、思考的习惯。

改变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现状,使技能课与专业课做到有效结合。例如,学生在声乐课上学习一首儿童歌曲后,可以在音乐教法课中,让学生用学过的歌曲设计一节音乐课。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得以运用。

4.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聘请一线教师现场说课、授课。

5.增设职前培训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需要,使学前专业教育与幼教工作做到有效衔接,可在一个学期增设职前培训课程,可将幼儿电教使用技术、早期教育、亲子关系、家园共育、突发应对策略课程纳入职前培训课程结构中来。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在课程时数、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难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现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简论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本文拟通过对高职与本科、高职与中职不同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从而为准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涵义创造一个认识上的前提。

简论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改革的动力,教学目标不明确等,这些都成为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使命,主动出击,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密切交流,求同存异,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教学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论文: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中华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体现出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边缘化,甚至有被专业课完全取代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院、系把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到生活中进行应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离不开对于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有效利用课内外的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外的方方面面。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指标的争取上,放在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这些当然无可厚非。高职院校在学历上先天的短板,在办学规模、水平、经验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决定了在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也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师生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比什么都强,至于基础课,从小到大,都已经学十几年了,多学点、少学点,学与不学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课时太少,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二年或二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之间,分为一或二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的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成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二门选修课代替,极个别学校甚至直接将语文课砍掉。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却逐渐将语文等基础性学科边缘化,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人不解,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这些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即便在一些综合类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语文这门看起来“谁都学过”、“学得都不多”的科目,也多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在这种局面下,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离开教师岗位,要么转教一些其它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只有那些年龄较大,接近退休,实在无法转行,或者非常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之产生的恶性循环就是,愈是无人重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愈,教师工作的动力愈是不足,教学改革就愈加停滞不前。如此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命运可想而知。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但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更何况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素养,所以,高职语文不仅不能放弃人文性,反而应突出、强化其人文性的地位和特点。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了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正处于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究其根本,应该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国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推卸。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走向艰难处境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

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和手段,宣传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上级和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的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运用、实践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至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和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要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

没有量变的积累,很难产生质变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的课内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既然客观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思路,实行变通,在不影响正常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办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形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或论文;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实际上,语文学习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了广生的支持,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肯于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去,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语文教学工作,最终质量良好地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积极改革,大胆尝试

实事求是地说,高职语文教改相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落后。特别是同专业课相比,在课程建设、课开发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勇挑重任,积极探索,锐意改革,迎头赶上,在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赢得广生的尊重。

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应用文写作、文学赏析、书法训练、口语训练等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必选课和任选课,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以取舍,这样既保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有一些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实训周,集中时间,强化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非常大胆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

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使用上,在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上,高职语文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如教材的选择,同一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不一定局限于一本书,应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大胆取舍,而且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建设。在成绩的评定上,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笔试与口试、期末与平时,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综合评价。坚决避免出现一张试卷定成绩,几个数字定高低的现象。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愿意学,不怕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明确目标,广泛交流

毫无疑问,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但这不应该成为束缚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枷锁。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限度地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且,从这一角度上讲,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事实也是如此,华罗庚、钱学森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都曾多次指出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也都曾积极倡导年轻人学好语文,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正因为如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求同,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存异,各尽其才,百花齐放。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一定会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3.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有效结合

中专旅游业的主要课程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除了导游还有什么职业

1、主要课程:语文、英语、公关礼仪、导游基础、导游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景点管理和营销、旅游政策法规、沿海方言、日(韩)语、驾驶、形体、茶艺、酒水等 2、就业前景:从旅游业就业的一个方向的导游来看,目前外语类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最为缺乏,如葡萄牙、 、希腊、蒙古、越南、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阿尔巴尼亚语等。除了普通话导游,地方语导游也是凤毛麟角,如粤语、闽南语、潮州话、客家话和台山话导游等。 经济危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入境游上,入境游的大幅度下降对涉外的高端酒店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在国内的旅游市场相对已经发展成规模,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也从某种程度上补偿了入境游带来的打击。旅游业整体看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就业市场比较广阔。 旅游协会教育分会秘书长李南介绍道,目前旅游业属于是“进入门槛不高,竞争很充分”的行业,想在这个行业立足就是要靠诚信和能力来赚钱。对于想在旅游领域内创业的学生,李南提出可以做些旅游咨询的项目。现在旅游界很知名的一个网站就是创始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创办的。大学生可以体验商业化,提供旅游相关信息。毕竟这个行业的特性并不是刚性需求的,弹性很大,也很多元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就业岗位:景区景点英语讲解员、英语陪同导游员、出境旅游领队、涉外旅游接待与管理人员

求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用来参考

要采取得力措施,打造好旅游细微服务的魅力品牌

做好细微服务关键看行动,重在抓落实。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机遇非常好,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建成开放,旅游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来威游客持续增长,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威海活动的开展为旅游服务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市各级旅游部门、各个旅游企业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得力措施,落实细微服务标准,全力提高服务水平,迅速打响威海旅游细微服务的品牌。要牢固树立“抓旅游就要抓服务,抓服务首先抓细微”的指导思想,不断巩固、深化旅游细微服务活动的成果。全市旅游细微服务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服务单位和个人。各类旅游企业要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化内涵,狠抓薄弱环节,不断推动旅游细微服务年活动向纵深发展。要认真学习“细微服务企业”和“服务明星”等先进典型,倡导细微服务理念,推进落实《细微服务基本标准》,全面提升我市旅游服务水平。要将细微服务和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人性化、细微化、文明化服务,努力追求服务零缺陷,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使游客真正满意,让广大游客尽兴而来、高兴而归。要大力加强旅 风建设,倡导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广泛开展旅游企业诚信建设,切实解决依法经营意识不强、诚信缺失、服务不规范等影响旅游业发展和游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树立威海旅游诚信服务的良好形象。要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强化旅游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水平。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制和各项安全措施,严防旅游发生,确保游客健健康康出游,平平安安返程。要下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决打击“”、“黑导”、强行拉客、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互相拆台、互相降价、恶性竞争,削价竞争,保护好旅游市场秩序,维护好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和守法旅游企业的共同利益,全力打造我市“安全、文明、诚信、健康”的旅游目的地。

想教旅游职中 需要什么

如果要教职中,需要拿的是职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具体考试主要是相内应容级别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在的六科综合卷,面试讲课等。职中分为职业初级中学和职业高级中学(职业高中即职高),职业初级中学需要初中;职业高级中学需要高中。

要教高中英语,肯定必须是英语专业的,现在要求都很严格,即使拿到了高中英语,招考别人要求专业也没用。所有的都要考相应级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

(3)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扩展阅读:

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

(二)小学教师资2010年8月,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深刻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也简明扼要地指出了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格证;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以下统称初级中学);

(四)高级中学;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

(七)高等学校。

(八)/大学教育的,按照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有哪些

专业课有导游业务,导游基础,导游法规和地方导游,其他的像旅游地理等都有!还有不懂的请追加

面试中职旅游专业报什么课程比较好

根据你来的需要进行选择自即可,目前市面的培训,一般有三种形式:

①面授课(传统授课形式,老师面对面讲课)

②网校课(已经录制好的视频课,考生购买以后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适合复习时间不固定的考生)

③直播课(线上的直播互动形式,适合不方便外出学习,但又想上有互动课的考生)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选择适合的课程。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考哪些科目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中职专业课,考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教师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文化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专业课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职实习指导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6)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扩展阅读:

我们规定:

(一)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或大学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取得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本科教师)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专科教师)及以上学历;

(六)取得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专业课程。

中职生学习旅游专业可以考哪些大学

报名和其他学段要求没什么区别,报名网站都是网页链接

学历要求是要达到本科及以上,笔试前两门和高中一样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搜同名教材购买就行,也可以通过网上app学习,笔试第三科,是由各省市自主命题,看你们当地的考试公告准备。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可以开展哪些实训课程

1 饭店所有职业培训(厨房、客房餐厅服务员等)

2 导游、司机等职业培训

3 、火车票等销售、旅行社职业培训

3+2学校有哪些专业?有哪些课程?和普高有什么不同?

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和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人的基本素质,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完成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和对阅读美感的体验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有限阅读和课堂内容是不够的,而是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开放式的课外拓展阅读,以导读和开放自由度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

一、"3+2"高职

"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由部分重点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举办、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后发给省教育厅验印的大专文凭。前三年按学校标准收费,后两年按大专标准收费。三二分段制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中,考生特征填“三二分段”。如不合格者,发中专,按中专毕业生处理。

具有招收"3+2"高职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所设置的专业,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招生。专业涵盖1、投入为先:要求学员全情投入才能获得价值。面相当广。由于专业涵盖面广,具体到课程,必须依据专业需要,安排课程

二、全日制普高

全日制普高: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简称;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本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名单可以在网站上查询。全日制普通高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国普通高考。

三、不同

首先说3+2大专,由中专升入大专,拿到的文凭一样是大专。 其实3+2起初是为了扩大生源,发展学校规模和教育阶梯,现在是中专文凭基本即将退出教育的舞台,迫不得已实现3+2随入大流,这其实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在在外就业大专已经是敲门砖。

3+2是职高加大专模式,3年职高,然后进入对口大专专业学习。估计就一个专业学到底。而上完高中再上大专,由于参加高考,可以报1,2,3本和专科,学校和专业选择都要多很多。

3+2学校和普通高职高专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考个专升本,专业看每个学校的设置

目前发展趋势和企业就业情况来看,未来需求的不再是拿着一纸学历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实践“精髓”的职业技能型骨干人才。五年一贯制大专以培养企业高薪骨干人才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企业岗位定制化培养,保证课程内容与岗位内容的无缝衔接。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还提供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供学生实践,并聘请职业人手把手传授项目技能与相关细节,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中的 “精髓”内容,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企业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论文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论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内课程教学的衔接作为研究对象,阐释课程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分析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课程衔接的方法与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衔接;教学质量

“衔接”一词在汉语中的一般含义是“连接”、“承接”的意思。众所周知,做好课程衔接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或词典对“课程衔接”的概念做一个权威界定。专家周仕德认为:“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宏观与微观体系化的组合。”这个解释比较全面,即课程衔接不仅包括“不同学段”宏观层面的课程衔接(一般指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问题),还指“某一学科”微观层面的衔接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的模块化,使得后者尤为重要。

一、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受欢迎的程度归根到底是由各个院校的课程决定的。职教专家姜大源说过:“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层面的衔接才是最根本的、最实质的、最深入的,否则,衔接必然会流于表面。”因此,课程衔接的重点是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设计衔接顺畅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不同学段”的课程如此,“某一学科”的课程更是如此。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完成者。研究证实,教师课程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职业归属感。但在目前我国的课程研究中,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教学管理层面,对教师完成课程衔接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倡导模块教学和微课教学的环境下,加强课程衔接的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教师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衔接是使课程体系相互融通而不重复,发挥教学效益的规范做法。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教师在课程衔接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课程衔接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对课程衔接的认识比较片面,研究不够具体深入,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程衔接时缺乏双向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极少有研究者从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衔接、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效果评价出发,全面地系统地从根源上对该问题进行深层的剖析,体现了片面性;三是课程衔接目标不够统一,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混乱或缺失,常常导致“理论没有与实践匹配”和教学质量的异性。

(二)课程衔接的内容不到位。从衔接内容上看,课程衔接应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等,还应包括课程标准的建立、教材的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研究现状显示,很多教师对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目标不明确,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都缺乏宏观的统筹规划和把控,特别是目前和地方对于课程没有指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过于随意,有效衔接的教材尤其是专业课教材非常缺乏。

(三)课程衔接受到教师专业水平的制约。课程衔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链,也是不同教师间的教学“接力”,如果在此过程中有较环节薄弱,就会影响到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数据显示,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来源复杂,很多年轻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课堂,虽然学校会安排他(她)们到行业进行挂职锻炼,但从业经历和管理实践的不足,会影响到衔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课程衔接的质量和水平。

(四)教师教学过程以及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高职教师肩负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多重职能,承担着多重的职业压力。一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很多时候难以全身心地专注于教学活动。教师也是人,在教学过程也常常受到家庭、个人情绪、身体状况、环境条件以及学生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很难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状态和的效果。最显著的表现是,教师期初的教学状态好于期中和期末,学期的中后段容易出现教学“倦怠期”,教学过程中难以避免教学质量的波动和起伏,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三、做好课程衔接的对策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义不容辞。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及课程衔接的认识。作为专业教师,要认识到课程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做好课程的衔接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职业归属感,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教师是课程衔接主导者,要认识到课程衔接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认识到课程衔接涉及政策制度、衔接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二)重视课程衔接的内容,确保质量。课程衔接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材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的组合,要实施好课程衔接,教师必须保证课程衔接的内容和质量,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专业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并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质量参不齐,这本身就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因此,课程教学前,必须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调研,明确学生状况,使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模块、微课、分层教学等多种方法并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重视教材建设,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教材编写上要考虑到灵活性、空间性、开放性,力争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实现螺旋式递升,承上启下,使教学成为蕴含智慧和热情的创造性活动。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因此,一是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出台积极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赴行业挂职锻炼或服务企业,使教师接轨行业,洞察行业的发展变化,跟上行业的发展。二是学校可以选拔的行业专家来校监课或选拔的行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与年轻教师结对子,使年轻教师更快地贴近和融入行业。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的作用也不是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一是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建立课前集体备课制度和课程组长负责制,建立校、教学委员会、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定期听课与评课制度,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制度。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将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教学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课程衔接研究是我国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和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校内课程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教师职业适应新时期教改的自觉。

[1]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2]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0~42

[3]邓卓鹏,陈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教育管理,20那么对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如何规定的呢?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1,11:73~7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摘 要:通过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构建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文件进一步明确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落实有关文件和纲要精神,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准确把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科学定位。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种规范,应该是与高等教育(主要指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比较中做出来的。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与高教中的本科教育其联系都是高等教育,都要求学生具有高素质,受到高等教育2.提高专业理论课的实用性所给予的高教文化的熏陶。其区别,一是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上,本科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高职只要求够用;二是在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上,本科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高职要求学生具备专门的技术和技能;本科还承担着向研究院所输送研究性人才,从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而高职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和培养学生直接就业为目标。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200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纲要则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2010—2012年)中指出:“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与高职比较,其要求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职业教育,都是为一线培养人才,都应具有高素质。

而其区别,在于一个属于中等教育,一个属于高等教育,表现在文化教育方面,其基础知识,中职教育只要求达到或接近中学(高中)阶段水平即可,高职则应达到大学(实为原大专阶段)水平。第二,中职培养劳动者和初级技能人才,属人人都应接受的教育,承担着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而高职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人接受教育,它为承担的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

问题在于,目前全国许多地市级的高职院校多属由几所中专(技工)学校联合组建而成。

据笔者了解,这些院校在近年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常常被专家发现并严肃指出的就是:“你们的课堂不像大学,有中专的痕迹。你们从中职(专)升到高职,你们认为高职其高应体现在哪里?其高应高到何处?”本人认为,高职较之于中职,其高首先表现在高职为高等教育,属大学教育,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由此出发我们的课堂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延用过去中等学校上课的那一套不生动、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局限在照本宣科,没有旁征博引,缺乏广度,没有剖析挖掘,缺乏深度。其高还表现在高职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其具备培养技能人才的条件,达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半教学课时投放在实践教学上。 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理解与教学程度的正确把握

高职的“高”高到何处才是合适的呢?它比中职高,却不能高到本科,这里主要是指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学量上的一个规定,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表述,叫“够用”。那么,什么叫“够用”?这个“够用”是否指所有课程?我认为,这个“够用”并非指所有课程。为什么呢?

因为,在高职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提法,与前面的模块相对应有“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等。其中公共课应该以“会用”为标度,专业基础课应该以“够用”为节度,专业技能课应该以“实用”为量度,选修课应该以“有用”为适度。

本人把公共课拿“会用”来表述,其用意就在于公共课中,特别是其中的思政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究理实结合、知行统一,能不能或者会不会把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它是指导人一生的东西,所谓“高职给技能,高教给文化”中的“给文化”,应该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中的这部分课程。这部分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大概占到总课时的20%左右,即每个教学日均课时为一节课,这应该是的基本的不能再减少的课时了,否则将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人文教养。“因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天下有一种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①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于专业基础课,本人用了“够用”来表述,是因为这部分课程,我们所选用的教材相当一些仍然讲究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致使教科书内容过多,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占时量较大,跟对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必须对内容进行压缩与精减,应该围绕专业和技能需要,达到“够用”作为规则要求即可。之所以对专业技能课用“实用”为量度,是因为技能课的重点在作,在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上,所以必须突出一个“实”字。减少其课内课,加强其实践教学环节十分必要,这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现在讲课程改革,讲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有人误以为只要对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减少其课时就行了,其实减少课时的主要对象包括专业基础课中那些过深过繁的学科知识内容,特别是专业课中课内的理论课教学。要把节省出来的课时投放到实践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对实践教学课总课时不低于所有课程的50%的要求。

对于选修课,即所谓拓展课,笔者认为把素质拓展与技能拓展相结合方为。因为只有选择那些既适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进行有效补偿,又能够对学生职位甚或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成长确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能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爱好得到有异的发展,这不但能更好地落实对大学生所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②的殷切期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千万不可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模块要求齐全其形式上的需要而设置选修课,也不可因为自己院校有什么样的师资而开设所谓的选修课,应该严格以对学生“有用”为原则。

正如纲要强调的那样,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恰恰就居于本科、高职、中职这层级分明的培养目标的中间环节上,它不仅满足了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并对整个教育体系发挥着上下关联的作用。对下的中职教育,它起着和的作用,并为中职生继续深造提供直接通道;而对上的本科教育却发挥着奠基和提供人才培养直接经验的作用。所以大力搞好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认识从而准确把握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将对整个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①徐美燕 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职教学应多融入人文素质教育[N].教育报,2011-6-6(10)。

②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大会上的讲话[N].教育报,2011-4-6(3)。

拓展课程包括哪些

;

一 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专业的机构,对久居城市的人进行的一种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外展训练Ouard Dlopment的培训。1990年拓展训练在全世界各个兴起成为拓展训练Ouard Bound。我国在1992年也相继发展。

(1)拓展课程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拓展训练特点:

2、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素质的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

3、熔炼团队: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增强团队成员的心与参与意识,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

4、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训练项目要求以后。/5、自我教育:培训师只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

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的价值: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拓展训练应运而生。利用户外自然环境对人进行培养的户外训练方式起源于二战期间的海上生存训练,战后逐渐演变成一种面向现代的户外训练方式。

二 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哪三类组成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的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得以生还。当人们在了解这些生还者的情况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些生还下来的人并不都是强壮的小伙子,而大多都是年老体弱年龄大约在40-55岁之间的人。经过调查研究,专家们找到了: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他们不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有着相当大的感以及多年的实战经验。当灾难到来时,他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后来,有一个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拓展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雏形。 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训练课程组成。水上拓展训练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拓展训练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拓展训练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拓展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拓展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训练通常有以下四个环节:1、团队热身。在拓展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 队,以便轻松愉悦的投入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 2、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 的考验。 3、团队项目。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 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 以及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4、回顾总结。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总结,使学员 能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培训目标。

三 什么是专业拓展课

1、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以机制专业为例,对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原则、设置内容和教学进行阐述,为高职院校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提供经验。

2、专业拓展课开设目的:

专业拓展课高职学生与企业就业"零距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开拓视野而设立的符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课程。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拓展根据指向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种:延伸正规课程和个别化拓展。延伸正规课程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个别化拓展不是针对全体学生,而是针对从班上、学校里选出来的少数天资高或对某一科目、技能有特长的学生专门设计的。

(3)拓展课程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课程拓展的开展

课程拓展一般在拓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展开。课程拓展的范围,包括整体拓展课程与专题拓展课程,前者是指整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拓展,后者是指拓展某一课程中的某些专题的内容。

就课程拓展的服务对象而言,又可分为面向全体的课程拓展与个别化拓展课程,所谓面向全体的课程拓展是指经拓展后的课程为全体(全班或全年级)学生服务,所谓个别化拓展课程则是指教师为某些在某一方面具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而专门拓展的课程。

无论是面向全体的课程拓展还是个别化的课程拓展,都要以师生双方必须首先完成课程所规定的基本内容为前提,在课程拓展过程中,还要考虑拟拓展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适切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拓展

四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的过程。

2、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课程上的修改。

3、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6、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校基于本校实际,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值得鼓励,但要科学地完善课程结构,规范有序地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五 拓展课程有什么类型2.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有高空、场地、野外、水上等等

六 一二年级可以开设哪些拓展性课程

1、专题教育:学校依据要求设置专项教育内容的教学科目。如消防安全版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国权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调查、服务、少先队等活动。

3、体育锻炼:由体育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4、阳光德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升旗 礼仪、穿着行走礼仪、称谓及问候礼仪、餐桌及待客做客礼仪、尊师重孝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

5、阳光阅读: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带领开展的班级学生晨读、午思、晚诵等相关的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将学生领进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开展的阅读活动。

6、兴趣小组:开设舞蹈、素描、书法、航模、机器人、英语角、足球、田径、手工、编织等课程。

七 小学语文可以开展哪些拓展性课程

一、课程分段开展拓展性阅读

由于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拓展性阅读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时间来进行分类,课前的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以被有效激发。比如课堂内容是关于小蝌蚪找妈,就可以在上一堂课的结束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和妈妈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孩子对于妈依恋。希望学生在下一堂课之前准备好一个跟找妈妈有关的小故事,并且参照课本进行预习阅读,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和家长沟通,让妈妈来给学生讲述课本的内容,帮助小学生预习和进行阅读理解。

课堂前的拓展阅读,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埋下有效的伏笔,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课堂中的拓展性阅读往往会面临到学生们的疑难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将小学生作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身份转化为有效的者,答疑解惑,学生来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二、拓展阅读要遵循适度、适时的原则

拓展阅读和语文的课堂内教学是互相补充、互为相长的关系,但是不能互相替代。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本着适量和适度的原则进行拓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应当与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有互相助长的作用。

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课堂内外的绘本和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因此在对于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过程中,应当巧妙地利用拓展的资源来进行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更加形象生动的浩瀚文明,让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与碰撞深深的印入到小学生的心中。

三、多种形式的课外延伸活动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故事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形式,不断的开发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兴趣,发展小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小组之间的阅读评比,让小学生自己来选择具体的阅读材料,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籍范围,然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进行讲故事比赛和心得交流,并且通过竞赛的形式来评出阅读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对于课外拓展阅读的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阅读内容的层次性。由于小学生在智力发育水平、家庭状况、阅读基础等方面是有一定的个体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每个小学生阅读的侧重点和兴趣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异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一些名言警句、好句佳句的和积累,应该提倡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后对阅读的情感进行总结,可以通过写日记、编童话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来进行课外拓展,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这种对于分层教育的活学活用是符合新教学大纲要求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结合分层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来进行教育行为,通过对于不同内容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对于个性化异明显的学生课外区别辅导,同时要注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布置。

八 儿童拓展训练有哪些课程

儿童拓展又称为儿童体能训练,设备主要包括儿童攀岩墙、走扁担、滑索、轮胎桥、梅花桩、勇往直前、滚筒、荡荡板等多种训练设备,外观鲜艳趣味性强,在国外针对儿童的拓展训练体能训练还是比较流行的。主要是因为,老外的教育理念跟家长有很大异。进行拓展训练能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增进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让孩子们在训练的同时辅助大脑发育,同时让小朋友有一个简单的社交属性概念。儿童拓展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体验 、寻求欢乐、挑战自我,并且适合从儿童到成年的大部分年龄段的人群。

九 一二年级可以开设哪些拓展性课程

1、专题教育:学校依据要求设置专项教育内容的教学科目。如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调查、服务、少先队等活动。

3、体育锻炼:由体育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4、阳光德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升旗 礼仪、穿着行走礼仪、称谓及问候礼仪、餐桌及待客做客礼仪、尊师重孝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

5、阳光阅读: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带领开展的班级学生晨读、午思、晚诵等相关的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将学生领进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开展的阅读活动。

6、兴趣小组:开设舞蹈、素描、书法、航模、机器人、英语角、足球、田径、手工、编织等课程。

专业设置课程对比情况说明

我想详细的咨询一下考旅游方面的中职的要求有哪些

和相似专业一样的模板,另外不放心附加一个与其他大学课程的对比情况,选的大学,本人是跨类专业,因最初学校设置依据原因,其本身学的内容都是另一个专业的,但是本专业跨类至于院校给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分,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结合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不给盖章还是有点麻烦

高职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高职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

课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产生的的原因,发现不足以便改善,发现问题以便纠正,考察新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总结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距,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积累必要的学情资料。

导语: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校思想理论课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15SJD785),主持人:李健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编号:1121714452),负责人:李健美。

学情分析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学生综合情况而进行的研判分析,既包括对学生整体多视角的全面分析,也包含对个体学生的异逐一分析。它包含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双向过程,从外而内主要通过观察时代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了解其知识获得、情感价值、性格养成等内在的特质;从内而外则是根据学生已有特质对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适合其个性异的教育方式方法,分析评估教育效果,即对学生习得内容和感受进行研判的过程。学情分析作为教育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其目的是“以学定教”,通过对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综合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和指导提供教学实践的基础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在关注课程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时,对思政课学习的实际评价遇到了一些困境,学生对于课程的信效度的困惑值得思想理论课教师深思。究其原因,思政课教师在全面理解思政课重要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的特性有准确和深刻的把握,突出对高职学生的理解,尊重其独特性,将思政课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既要对高职的“学生”进行了解,又要加强对高职思政课程的把握,这样才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一、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的特殊性

高职思政课程强调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高职思政课程要求高职学生掌握基础的思想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体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生活联系,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解决困惑的独特路径和不同视角,评价现实生活,解答人生意义,规划和选择未来生活,实现个人追求,在不断强化的自我意识教育过程中,提供一种唯有在思想理论课程学习中的经历和体验,最终形成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为学生融入、完成“人”的转化提供独特的课程价值。

高职思政课促进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转化的过程,因为正确解决思想和价值观层面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和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比较,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无法立刻直接呈现,学生不能在短期内感同身受思政课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对其个人生活和成才的指导意义,容易忽视课程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内心感受上容易误认为思政课并没有实际用处,因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漠视思政课重要性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比较普遍。

高职的思政课学习受到课程开设的限制和影响。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这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受到两个方面限制,一是课程覆盖学生的时间短,高职院校学生系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完成,而本科安排两年的学习时间;二是课程覆盖的内容少,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一般开设两门课程,另加学时极少的形势与政策课,而本科思政课程开设了四门课程。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教师不能有效的较长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价值观的分享。

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理论知识学习。许多人士认为高职生理论只需适度和够用就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由有限的知识需要决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技能的培养即可,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甚至硬生生隔离理论和技能的观点,过去有段时间在高职院校得到一部分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认同,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功利”地区别对待各门课程,这些都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由于受高职学生社科人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接受度就更低了。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学习为人和处事价值判断的迫切需求。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际上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离开了主要依据需要和教育规律精心设置的校园生活,走进自然的、完全由自己设计、因利益分配复杂的职场和,能否顺利地适应和融入,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否乐观而明智的对人和事进行选择,并在个体和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对于只有两年而非本科四年或更长时间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紧迫,拥有处理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方法和思考的策略是他们最真实最急需的发展需求,思政课则能促进他们心智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的原则

为了正确进行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取得较为客观的学情分析效果,发挥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程学习的作用,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是为了切实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育,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接受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思政教师通过学情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和促进者。学情分析应根据现代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学情分析的内容,学生重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作为素质整体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导向性原则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和策略上把握,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政教师所希望学生认同和吸纳的思想教育信息,进而通过知识的同化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二是从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把握,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素质,素质包括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之根本;三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及个性化发展方向上把握。学情分析要捕捉高职学生的欲望和兴趣点,了解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困惑,把准学生思维和心灵的触动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构建学情分析体系时尽可能关注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对象的关系,弄清“是谁学”和“为什么学”,在分析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的实际需要上,全面准确地考察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多个维度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不能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论断,这就要求分析的视野要尽可能宽阔。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定论,而应该比较学生之间的异性从而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学生;“唯分论”不能客观反应高职学生状况,“唯技能”的弊端已经有了充分显现。现代对高职教育服务的功能更为合理和科学,不希望高职学生成为职业的“机器人”,而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的职业素质[1],这要求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在回答了“是谁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在视野宽阔的基础上更深入的、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找到高职学生与思政课程培养目标的“距离”。

(三)个性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学一般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实行大班授课,学生认知结构、专业个性和风格异很大,这对高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情分析的本质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个性化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教育。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家庭、学校、对生命个体的过程和成才过程的影响造就了每一个特殊的个体的存在。个性、脾气、禀性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学习倾向、思维反应、学习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这些个性异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否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除了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外,个性化原则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个性化异中,应善于将专业背景、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其中。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为了使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分别呈现。将学情分析按照一定的结构,分为不同的阶段层次,层次之间有机结合,互有关联,形成一个层次鲜明、要素完整并各有侧重的学情分析体系,以达到科学的学情分析结果[2]。层次性原则主要有三个阶段层次:首先是“前在层次”,对学生“前在”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着重学生过去的背景分析,主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总体看法如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从而掌握学生以前对思政课程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其次为“现在层次”,对学生“现在”情况的观察和总结。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观察思政课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认同、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高职思政课程尤其要关注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为“潜在层次”,评判学生状况,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估测学生可能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

(五)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学情分析的过程一定要切实可行,既能满足学情分析的需要,又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这是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动力,也是学情分析真实性的保证。

高职思政课由于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可衡量的特定标准,又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学情分析比较复杂。首先要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详细的分解,思政教师可以从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养和通用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学生三种状态的综合情况,即“前在”状态、“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的发展情况;再次区分可测性显性内容与难测性隐性内容,如思政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较易实施,属于可测性显性内容,而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分析就是实施难度大的隐性分析内容,较难了解真实情况,使隐性内容显性化、使学情分析具有“可测性”应是学情分析的难点。

三、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要素

(一)家庭、学校、因素分析相配合

人的一生来自家庭、学校、的影响各有不同,家庭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奠基”意义和直接作用,家庭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教育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其中的影响有的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是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是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影响人的知、情、意、信、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学校、对学生性、多层次性、综合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通过学情分析,重视家庭、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思政教师应以可信度的事实有力回答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信服。

(二)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其首要因素是他的知识储备,研究和了解与新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合理地设计教学,达到有效的学习[3]。高职思政课的学习能促进人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远提升发展,同样需要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情分析不能忽视对其知识储备状况的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缺少了“知识”,“情感”和“思想”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活动,能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知识也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建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离开“知识”价值观就成无本之末[4]。因此,学情分析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实践中发现,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与不同的学生相遇产生的效用各不相同,有了学生先备知识的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应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结合。而高职思政课的情感和价值观分析应体现专业和职业的诉求,因为每一个高职学生,他在走进职场的同时,要做好融入职业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后者才是制约或促进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共性分析和重视个性相统合

人始终处于特定时代和的背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外界环境与这个整体发生交互作用。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能脱离而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从时代和发展的脉动中找寻学生成长的规律,继而探索和研究当代高职学生教育的规律性,这是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坚持共性分析的意义所在。

坚持共性分析,不能忽略高职学生的个性分析,教育的规律性就源于个性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倡导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就高职思政教育而言,“存异”和“求同”两者比较,某种意义上“存异”教育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更体现思想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更代表现在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存异”教育的依据则是掌握高职学生个别异。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重视个性分析,在个性分析中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是高职思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对于课时要求多、授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教学内容要求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是挑战,但这是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其实个性分析,在找寻异的时候,共性的一面也就显现出来,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容个性,所以共性分析,在对普遍性进行基本分析时,了解掌握了独特异性,这些独特异性的交汇点就是学情分析的共性所在。

四、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路径

(一)学前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前,思政教师对高职学生整体状况和个别特征的分析把握,包括生活经验、认知成熟度、知识储备、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主体,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长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和学习风格,并用新滋生出的知识信息和认识体验进行推论和判断。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性和发展性,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5]。

学生的学前学情分析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次课、一门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依据,高职思政教师以高职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出与新内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可能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取舍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设计,并设计符合学生体验与接收的先后顺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6]。

(二)学时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7]。相比于学前学情分析的静态特征,这个过程动态、即时变化而无规律,有时会让思政教师较难驾驭而无所适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把握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情分析实施的难点,由于高职思政课堂的学生总体投入程度较低,高职思政课堂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要解决高职思政课“学时学情分析”这一难点,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教”,教教材或执行教案,没有“学生学”,有教无学就无法做到学时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学时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课堂应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知识与情感对话、思维与思想交流而构建起来的依据学生适时状况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学习建构的互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学时学情分析就迎刃而解,思政教师在每堂课上只要注意把控和掌握课堂的重要几个点,如课堂互动环节的交叉点、师生思维的交汇点,课堂讨论的切入点,这些点构成了每次课的学时学情分析关键要点,关键要点的掌握也就是思政教师分析研判每节课所需要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关键要点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反应,主要有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表情和神态,学习达成的效果满意度,都是高职思政教师探寻学生课堂学情的线索和证据。

(三)课后学情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的回顾、审视和分析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也是学情分析的进一步深入。课后调查包括师生直接交流的直接调查和借助工具或由第三方开展的间接调查,间接调查如学生评教。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后调查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性异的教学思想,根据思政课程以内化思想品质为课程价值的特殊性,设定一些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行为选择从而获得全面的学情信息。课外作业是学情反馈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外作业应少而精,结合学科内容,合理科学设计、贴近学生和实际的课外作业是真实反映学情的前提。

由于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分析所遵循的原则各有侧重,内容方法也因思政课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异各有选择并各具特色。伴随着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情分析的意识增强、学情分析的能力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学情分析也将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有效。就高职思政课教师学情分析的出发点而言,是为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异、以学定教、据学施教”的精神,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断调整教师给予与学生需求的关系,顺学而教,思政教学才有引的方向,导的重点,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