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是二本。
贵州一本科院校更名 贵州有那些学院将改成大学
贵州一本科院校更名 贵州有那些学院将改成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和卓越教师培养实施高校。
贵州师范大学(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贵州师大”,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由中华与贵州省共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贵州学科建设高校。
获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全国教师等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84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230人次。
以上内容参考:
根据相关规定,已经没有一本二本的概念了。贵州财经大学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大学专业重师资力量点建设项目、贵州省大学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专业学科建设
学术科研
合作交流
贵州师范大学不是一本,是二本。贵州师范大学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26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9人,师资中有298人、副702人,有“万人”哲学科学领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32人。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10年2月,被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数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院的更名之路也是学校逐步提升,从专科学校到本科学校的发展过程。学、近现代史、植物学、思想教育、计算数学、人文地理学、心理学、音乐与舞蹈学。
毕节学院是二本。毕节学院一般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该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原名毕节学院,2014年5月,经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该校是贵州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9年8月,学院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扩展资料 一、学校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系“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项目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百所产教融合应用型项目建设高校、“科学工作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首批项目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基地、贵州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
二、办学水平
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11578人;有教职工879人,其中博士78人、硕士394人、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84人;设贵州师范大学专业有1个院士工作站。
三、专业
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于1985年1月成立,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2、二本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盘水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组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6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批准由六盘水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开放、文化、梯次推进”六大战略,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合作职能,着力培养教师、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专业在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