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连,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以其巧妙衔接、生动形象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顾名思义,"拈"是指拾取、引用;"连"是指连接、衔接。拈连修辞手法通过引用或运用前文的词语、句式或意象,与后文进行连接,形成巧妙的呼应,从而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生动性。
拈连修辞手法:巧妙衔接,生动传神
拈连修辞手法的分类
拈连修辞手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就事拈连:引用前文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在后文中加以深化或扩展。 就人拈连:引用前文所提人物,在后文中进行延伸或刻画。 就物拈连:引用前文所写景物,在后文中加以补充或对比。 就景拈连:引用前文所叙情景,在后文中进行烘托或渲染。
拈连修辞手法的作用
拈连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增强文章的连贯性:通过重复引用或运用前文内容,使文章前后紧密衔接,避免突兀感。 突出文章的主旨:通过拈连在前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或意象,反复强调或深化,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丰富文章的意蕴:拈连可以开启多重解读空间,通过前后的呼应,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的内涵和深意。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拈连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文章更为生动传神,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
拈连修辞手法的例子
在文学作品中,拈连修辞手法随处可见,例如:
朱自清《背影》:"我那时真不懂事,青年人向来如此,对于父母的话,总是觉得有一点不大耐烦。现在想起来,我真是罪过!"——前文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时的情景,后文拈连"不懂事"一词,既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也暗示了父子间的隔阂。 李清照《聲聲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前文描绘了作者的孤寂与愁绪,后文拈连"雁过"一词,既呼应了前文的意境,又暗示了作者对过往的追忆。 《三国演义》:"桃园结义,誓同生死。桃园虽小,义气冲天。"——前文叙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之事,后文拈连"桃园"一词,既赞扬了三人的义气,也暗示了桃园结义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