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论语·微子》。这句话意为:不因为尧是圣明君主就去投靠,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去逃避。它体现了儒家士人的一种忠君思想,即忠于君主,不因君主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忠心不阿谀
在儒家看来,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忠于君主是臣子的天职。即使君主有错,臣子也应该尽力规劝,而不是背叛离弃。这种忠心不阿谀的态度,是儒家士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应该以礼待臣子,臣子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这里的"忠"并不是盲从,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如果君主违背了礼法,臣子可以进谏,甚至可以不惜得罪君主。
《左传》中记载,晋国大臣叔向的父亲叔牙曾经劝谏晋献公不要滥用刑罚,结果被晋献公关进了监狱。但叔牙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最终在监狱中去世。叔向继承了父亲的忠心,在晉靈公時敢於諫諍,最終被晉靈公殺害。
叔牙和叔向的忠心,正是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体现。他们不因君主的贤明或暴虐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忠义之心。这种不阿谀奉承、敢于进谏、宁折不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宝贵品质。
当然,"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忠君。当君主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时,臣子可以起而反抗,甚至废立君主。不过,这种反抗并不是出于私心杂念,而是为了匡扶正义,拯救苍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