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重要的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以及《怎么办?》等。其中,他在中写下的长篇《怎么办?》,被誉为“生活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俄国革命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继贵族革命家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 2代俄国革命战士、即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中杰出的代表。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г.В.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 。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论文选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论文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щев-ский, 1828—1889) 俄国革命主义者、作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员。1856年任《同时代人》主编。1862年《同时代人》被迫停刊。同年七月,被沙皇 逮捕,此后被监禁,流放达二十二年。18才允许返回故乡。他的著作极其丰富,涉及了哲学、历史、经济学、美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方面,主要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又译为《生活与美学》)、 《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 《莱辛》、 《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资本与劳动》,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称赞他的著作给俄国增添了真正的光荣,说他是“真正伟大的著作家”,他的著作, “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
在哲学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认识的源泉是对人们的感官发生作用的客观世界,驳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并力图以唯物主义的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现实性,但未能抛弃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是不的,不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美学思想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和捍卫文学中的性和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等论著,针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一定义不但肯定了美及其他审美范畴的客观性,而且指出了美的理想性,强调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他还指出美的观念受条件制约,不同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农民和贵族对女性美的看法就不一样。从上述观点出发,他强调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在于再现生活,艺术的内容是“生活中普遍引人兴趣的事物”。他十分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说明生活”, “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所提出的主题, “表现一定的思想”, “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同时也指出艺术的审美特征,强调“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去表现思想”, “尽可能的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但他往往片面地强调生活的决定作用而贬低艺术的价值,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苍白的”、“可怜的再现”,未能科学阐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艺术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他在《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等论著中,批判了自由派文人鼓吹的“纯艺术论”以及他们对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种种污蔑和歪曲,捍卫了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传统。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虽然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但他在美学史上次明确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把长期由黑格尔派客观唯心主义统治的美学移置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唯物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长篇《怎么办?》。这部作品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事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3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的厄运,并以“未婚妻”隐喻革命。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集中体现了俄国革命主义者的特征,为接近跑遍了整个,干过樵夫、锯工、石匠、纤夫,后成为职业革命家、一个“特别的人”;为锻炼革命意志,献身自己的理想,宁愿生活极其俭朴清苦。借一个渴望自由和的新女性薇拉同平民知识分子罗普霍夫与吉尔沙诺夫的三角恋爱,表达对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新思想;通过薇拉创办的新型缝衣工场和她的4个梦,宣扬空想思想。结构新颖别致,叙述经常伴以政论性的旁白,并常用隐喻、暗示表示一代新人的革命活动。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及其他许多的青年和革命者。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主义者。生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毕业于当地一个神学院,兼修英、法、德、意、希腊和拉丁语,另外还有古斯拉夫语,也正是在这座学校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文学结缘。1853年,18岁的他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大学时代接近进步组织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受唯物主义和空想思想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这段时间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1856年起参加进步刊物《现代人》编辑工作。1862年被捕入狱,关押在彼得堡罗要塞,后又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18,享年61岁。
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但是俄国作家,而且是19世纪60年代反对沙皇农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的启蒙者。他的活动曾经得到、、和的高度评价。称赞他“从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继贵族革命家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二代俄国革命战士,即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中杰出的代表,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战斗不止。他把俄国革命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被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则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制度的深刻的批判者和“俄国早的者之一”。他向剥削制度猛烈开火,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实行。
不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宣扬的仍然是空想,他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相信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并把农民的革命和革命混为一谈。这使他成为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创始者之一。他的这些错误观点对以后俄国革命的发展和主义的传播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 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 的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前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代表作《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1853~1855)一反当时流行的美是观念的产物、艺术是填补客观现实中美的欠缺等唯心主义观点,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是“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的唯物主义见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了许多文学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5~1856)是他的文学批评代表作。文章充分肯定了别林斯基文学批评的功绩,指出俄国文学从普希金到果戈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的不断加强;高度评价了果戈理所奠定的文学批判倾向;作家成为的喉舌,无情揭露当时的丑恶,激发追求美好的未来。他的文学评论善于从具体作品出发,深入阐释作品的价值,巧妙地提出当时迫切的问题。此外,论文还有《幽会中的人》(1858),《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1856)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