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班怎么样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班怎么样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 雅言传媒艺术学校书法班怎么样
风雨霜雪频相戏,合窗展卷自从容。
春春光照槛水绕廓,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苹不除。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曦皇侣,只因素捻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商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他聪明慧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无论是在元代还是在书法史乃至文学艺术史上,赵孟頫都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在艺术评判与封建的双重标准下,赵孟頫成为书法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而他的论断“用笔千古不易”,又使得后世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一切都凸现了他在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
赵孟頫本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因先祖赐第于湖州,故后世一般称赵孟頫为湖州人。元初,世祖忽必烈网罗汉族知识分子,行台御史程钜夫举荐赵孟頫入朝,世祖见其才气英迈,神采焕发,举止超俗,容仪非凡,十分欣赏,甚为亲重,赐官集贤直学士。元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故时称“赵承旨”。
赵孟頫为官清正廉洁,敢于直言,常思及“余惟上为,不为吏民,慎谨兴息。”(《答子诚割”赵孟颗本为赵宋贵胄,在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被荐登朝”,“为元所获”。(清·陆心源《宋史翼》)出仕为官实则非出本意,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官居一品,但心情抑郁,常常流露出彷徨的矛盾心情:
谁令堕尘罔,宛转受缠绕。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赵孟23、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颊《松雪斋集·罪出》
濯缨次判随渔父,束带宁堪见智邮。淮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赵孟頫《松雪斋集·岁晚偶成》
赵孟頫专心艺事,厌倦仕途,志屈心寒,退隐思归的心绪溢于言表,他十分向往自由无羁的田园生活:……拟卜筑溪上,以为终老之计,而情愿未遂,极令人彷徨,兼居行乏力,万所甚忧。---赵孟頫《致南谷真人书》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赵孟頫《松雪斋集·酬滕野云》
赵孟頫学识渊博;……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书。尝作传注以发其微。律吕之学,得不传之妙。辨郊祀配位之礼,定光天门扁之名,条分缕析,皆有根据。……发为词章,雄深高右,柄文衡,掌帝制,有古作者之风,兹非公文章之可宗者欤!官登一品,名高四海,而处之恬然者寒素,未尝有矜已骄人之色。兹非公德行之可尊者欤!而又善书绝伦,篆、隶、行、楷,各臻其极。缝掖之土,皆祖而习之,海外之国,知公名,得其书什袭珍藏,如获重宝。---赵孟頫《松雪斋外集·谥文》
《元史》称:帝(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孟頫所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元代之后,对赵孟頫书法评价甚高,直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无此书。”近代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曰:“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坛坫者。”可谓切中肯綮。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批评视角的不同,以往对赵孟頫书法的批评多有理论上的偏颇与失误,尤其是将批评与艺术批评混淆在一起,将人品评判与书法评判缠绕在一起。比如明代项穆就曾以一种卫道的立场指斥“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禄也。”(《书法雅言》)以艺术批评的立场审视这些评判,显然缺乏科学性与学术深度,是一种非艺术本位的书法批评。
赵孟頫在元初执画坛牛耳,为元代山水画变革的先驱,他托古改制,追逐古意,启迪着元代画风的改变。诗文为一代雄才,“浏亮雅适”。(钱钟书《谈艺录》)在篆刻实践与篆刻理论上多有建树,尤其是印学著作《印史序》可谓开篆刻理论之滥觞。在书学理论上,赵孟頫主张取法晋韵,避俗趋雅,勿使书品与人品相混淆:
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世难。当有深知书法者,末容俗子议其间。---赵孟頫《松雪斋集·赠彭师立》
赵孟頫书论中最为的命题则是“用笔千古不易”,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影响之大,以至今日仍聚讼纷纭,争论不休。
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赵孟頫赴京,途中将独孤僧(天台人淳明)所赠《定武本兰亭》反复赏玩,先后写了十三条跋文,即流传后世的“兰亭十三跋”。其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宇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有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从悠久的书法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中,剥开繁复庞杂的层层解说,抽绎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题,是基于对书法技法的人文思考,是基于对书法艺术形式特征的审美思考。书法的用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积淀为具有民族审美心理与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艺术技巧式样,其间由技巧到审美因时因人不同,但其技巧的基本原则要求与审美的内在规定性并未有根本性变易,在一定原则与标准下的毛笔书写,是汉字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最为重要的界定,历代书家已多有阐发。如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所说:“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论书》)在赵孟頫的书论中,用笔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跋定武兰亭》
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己。---赵孟頫《论书》
仅指用笔的基本原理与其规定性要求,或仅指用笔的审美准则与标准,还不足以将用笔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那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支点上,赵孟颗提出这一令后人难以诠释的论点呢?我们不能不从更为隐蔽的思想深处去寻觅其根基所在:
右将军王羲之,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屑细行。议论人物,中其病常十之八九,与当道讽竦无所畏避,发赈饥,上疏争议,悉不阿。凡所,轻重时宜,当为晋室流人品,奈何其名为能书所掩耶!书,心画也,万世之下,观其笔锋,腕力遒劲,即同其人品。---赵孟頫《识王羲之<七月帖>》
右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赵孟頫《跋定武兰亭》
难怪赵孟頫那样重视“用笔”,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原来用笔不仅仅是关乎技巧,它还干系到人品名节,干系到道德修养,干系到知人论世!将用笔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是因为其中有着儒家千古不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品性作为理论支点的。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提出,是沿着用笔——书品至人品的理性思维对书法艺术作出的理论思考与价值判断。而后人的一些分析,大多胶着于用笔的技巧如执笔用锋方面,或管中窥豹,或盲人摸象,终难揭举本意。清代周星莲说:“有驳赵文敏笔法不易之说者……余窃笑其翻案之谬。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集贤所说,只是浑而举之。古人于此等处不落言诠。余曾得斯者,不惮反复言之,亦仅能形容及此。会心人定当首肯,若以形述求之,何异痴人说梦。”周氏之所辩,可谓用心良苦,肌理之说,强人意,虽未中的,亦不远矣。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22、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书法的名言:
1、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2、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3、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4、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5、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6、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7、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8、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9、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10、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11、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12、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13、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15、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说到底,就是写人物。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变成一个有声的。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 ,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 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 情无结果。
——鲁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二、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书。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2、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3、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4、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5、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6、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8、心正则笔正。
9、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10、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11、书肇于自然。
1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14、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5、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16、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17、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18、怒猊抉五,渴骥奔泉。
19、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20、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21、挥毫落笔如云烟。
2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3、时时只见龙11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蛇走。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120、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剩,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书法,是及深受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的励志名言。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书法励志名句
1、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2、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3、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4、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5、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6、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7、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8、 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9、 高三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阶段,它意味着奋斗、拼搏、坚持与恒心。
10、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1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12、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13、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14、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15、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16、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17、 字怕练,马怕骑
18、 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86、字无百日功。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19、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20、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书法名言名句
1、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2、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3、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4、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5、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6、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7、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8、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9、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0、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1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12、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13、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14、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15、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16、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17、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18、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19、 神即形也,1、书法由三个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组成即:用笔、结字、章法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20、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最经典的书法名言
1、 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3、 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唐.张怀灌《评书石论》
4、 一画之间,变欺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唐.孙过庭《书谱》
5、 山谷云:凡作书之害,姿媚是其小弊,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矣。清.梁章钜《学字》
6、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诧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也。清.刘熙载《艺概》
7、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8、 规矩入巧,乃明神化,出没不穷。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书吟要》
9、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清.梁献《学书论》
10、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萧洒纵横,何拘平正?南宋.姜夔《续书谱》
11、 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行书黝纠蟠屈,如龙蛇振动,弋戟森列,自成一家。宋.朱长文《续书断》
12、 直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清.冯武《书传》
13、 苏文忠公曰: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事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清.梁章钜《学字》
14、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北宋.赵构《翰墨志》
15、 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揩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虞世南《笔髓论》
17、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北宋.苏轼《论书》
18、 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郝经《原古录》
19、 盖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御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0、 以楷法作行则太拘,以草法作行则太纵。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4、为了营造浓厚的书香家庭氛围,学校开展了“为爱而读,共享家庭经典时刻”的亲子共读活动。在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共进的同时,也提升了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诞生于“书圣”之家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扌厌)”、“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扌厌)”也能“外拓”,当是“内(扌厌)”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扌厌)”,当是“外拓”为主“内(扌厌)”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扌厌)’,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价值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2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书法名言警句
1、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3、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4、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5、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6、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9、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10、当信用消失的时候,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11、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12、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13、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4、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福科
15、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塞万提斯
16、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尚的东西乔臾
17、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18、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0、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2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23、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4、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27、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28、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30、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31、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32、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3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34、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36、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37、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8、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39、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雨 果
40、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
41、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安格尔
42、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4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4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5、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46、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47、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48、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49、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50、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51、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52、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3、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54、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的伴侣。
55、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56、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57、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
58、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59、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60、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61、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6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学校。 梁启超
63、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格言
64、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65、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66、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67、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68、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69、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70、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71、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72、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73、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74、书肇于自然。蔡邕
76、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77、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78、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79、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80、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81、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8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83、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84、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8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87、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
8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89、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9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92、一样事,百样做。
9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94、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95、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96、龙威虎振,剑拔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弩张。袁昂
97、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99、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100、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1、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02、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03、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0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105、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106、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107、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108、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109、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111、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112、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13、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1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15、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1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海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17、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11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119、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12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22、打怕的人是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123、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124、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125、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12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2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128、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12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130、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131、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精选阅读
书法名句
书法名句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扬雄
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4、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5、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7、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8、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9、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1、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12、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3、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14、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15、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35、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16、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17、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18、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1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20、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21、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4、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25、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6、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27、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28、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朝梁萧衍
29、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30、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31、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海岳名言》
32、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33、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34、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35、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6、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3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3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39、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
40、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1、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42、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44、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47、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48、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9、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5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5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52、书肇于自然。蔡邕
5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5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55、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56、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57、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8、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9、字无百日功。
6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6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62、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3、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4、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65、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66、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67、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6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69、字怕练,马怕骑。
70、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7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72、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萧衍
73、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74、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75、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76、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77、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朝梁书画家袁昂《古今书评》
78、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79、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8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81、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82、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8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84、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85、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颐园论画》
86、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87、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88、拳要打,字要练。
89、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书法名人名言
书法名人名言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7、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海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1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2、字无百日功。
2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25、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2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2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28、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29、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30、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1、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33、拳要打,字要练。
34、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5、字怕练,马怕骑。
36、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37、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3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39、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颐园论画》
40、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41、书肇于自然。蔡邕
4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43、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4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5、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46、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7、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4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4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50、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5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52、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5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书法名言警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心灵伤感名言警句 专题。
陆游
清代的书法著述比明代的更加丰富。主要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原超丝竹间。是北宋 陆游 提的诗。
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原超丝竹间。是北宋诗人陆游提的诗。
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原超丝竹间是南宋的陆游提的诗。
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原超丝竹间是南宋的陆游提的诗。
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原超丝竹间是南宋的陆游提的诗。
这不是诗,是对联。
是治学修养励志的对联,类似的还要有:
学问多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得尽超丝竹间。
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
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
人遇误解休怨恨,事逢得意莫轻狂。
所贵立身无苟且,岂容应世态分明。
闻过知非须改过,见贤思齐贵超贤。
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人每有奇文。
失败本是成功母,勤劳方为幸福根。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度方为大丈夫。
五味淸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
贤者所怀虚若谷,圣人之气静于兰。
效梅傲霜休傲友,学竹虚心莫虚情。
知识无涯须勤学,生命有限贵惜阴。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胸有宏图乾坤大,心无私念天地宽。
欲无后悔虚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
鹩鹅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勿施小恩伤大体,毋以公道遂私情。
先贤创业垂千古,长征接力有来人。
勇气搭起通天路,恒心冲开智慧门。
遇亊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学贵有恒人贵有志,术精于练业精于勤。
除净私欲终世快乐,洗却俗念满身轻松。
大处着眼小处着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道不可卑德唯自下,言思为则行必有畏。
俭可助廉勤可补拙,恭以持己恕以待人。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锲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情与人同有怀毕畅,风随世异无感不兴。
高情若云朗抱日月,和气当春节淸为秋。
观海得深瞻天见大,升阶有级人室知门。
仁者为人学者为己,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上德不德斯称至德,无为而为乃足有为。
莲出绿波有君子德,兰生幽谷为众人香。
努力从公任劳任怨,淑身涉世有守有为。
无边事业心如玉洁,有限年华志比秋高。
心存赤子顽石可镂,志在育人朽木能雕。
琴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运笔不灵看燕舞 行文无序赏花开雅言不在诗文外 琴德原超丝竹间休说已穷千里日 当须更上一层楼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万卷古书消.
书法的基本常识
4、秦代把小篆这种书体,广泛用于刻石颂德。存世的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等,可以代表秦代小篆的风格。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意境与情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云:“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一款是阴文凹入者,识是阳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唯苏拭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笔锋】笔毫的尖铁。姜夔《续书谱·用墨》云:“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能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划之中者,叫“中锋”;能藏在点划中间的不出角者,叫“藏锋”;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划一面者,叫“偏锋”。一般以“偏锋”为书法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飞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共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传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飞白题额,如《晋祠铭》、《升仙太子碑》等。清张燕昌、陆纪曾有《飞白录》二卷。
【法帖】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书及其拓本;称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摹刻秘阁所藏法书,编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汤《淳化阁法帖》,其“法帖”之名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院体】书法术语。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义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皆被人称为“院体”。故这一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钩填】书法术语。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在法书上,先以细笔双勾,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勾廊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勾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学书法的基本常识
3、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其契刻在龟甲骨上而得名。在十九世纪末,在河南安阳附近出土,那里是殷都的废墟,所以又名“殷墟文字”。
5、两汉石刻盛行,如瘦劲宽博的《礼器碑》、飘逸秀丽的《乙瑛碑》、厚重古朴的《张迁碑》、纵肄奔轶的《石门颂》等。近代还发现了大量的汉筒和帛书,如在敦煌出土的《流沙坠筒》、内蒙古出土的《居延竹筒》及在甘肃出土的《武威汉筒》等面目不同、格调各异。
6、金文出现距今3000年前后的周朝,它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因为这些文字大多是镌刻或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时人们称铜为“金”,所以叫做“金文”;又因为古代的铜器分钟、鼎两类铜器,所以金文也称“钟鼎文”。
7、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代表作有《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
8、王羲之是历史最伟大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草书以《十七帖》;行书以《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
9、唐初四大家为欧、虞、褚、薛。
欧阳询的代表作是《皇甫诞碑》、《化度寺--禅师塔铭》、《九成宫礼泉铭》、《温彦谦碑》、《张翰帖》等。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褚遂良代表作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薛稷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等。
10、盛唐的颜真卿,人称“颜平原”,又称“颜鲁公”。
代表作:楷书有《多宝塔》、《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
行书《祭侄稿》最为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11、怀素和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张旭草12、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书作品有《古诗四帖》等,怀素作品有《自叙帖》、《苦笋》等。
12、在正史上,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次把书写和碑刻文字称为书法。秦李斯、汉蔡--等人书法理论相继出现。书法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张怀瓘《书断》、孙过庭《书谱》、张彦远《书法要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欧阳询《八决》《三十六法》《用笔论》等。
13、苏、黄、米、蔡为宋四大家。
苏轼代表作:《天际乌云帖》、《寒食诗帖》、《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
米芾代表作:《苕溪帖》、《蜀素帖》、《虹县帖》、《多景楼诗》等。
黄庭坚代表作:《松风阁》、《诸上座帖》等。
蔡襄《谢赐御书诗帖》、《万安桥记》、《林禽帖》等。
14、明代书著中较的有董其昌《书禅宝随笔》、谢晋的《春雨杂述》、项穆的《书法雅言》等。
属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镇区。地址在南昌市青山湖镇区御锦城小区内8A栋42号29、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青山湖区菜鸟服务驿●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站,成立于2019年,位于江▲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传》西省南昌市,是一家以从事居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