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_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优缺点

各省高考 2024-11-18 10:05:44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小猴子下山》

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设计说明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_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优缺点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_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优缺点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_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简短优缺点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2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判断哪些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

(1)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学习“结玉米”“领结”“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自然段,理解:掰、扛。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设计意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 篇二 】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引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 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 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非常高兴又大又圆可爱一片

西瓜真好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瓜:笔顺瓜,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课时,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4

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内容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1、小猴子下山: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准备了《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2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判断哪些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

(1)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不足之处::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学习“结玉米”“领结”“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 ”,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自然段,理解:掰、扛。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设计意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非常 高兴 又大又圆 可爱 一片

西瓜 真好 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瓜:笔顺 瓜,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篇三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二、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捧、圆、可、林,会用“又……又……”“蹦蹦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复述。

课前准备: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用数量词。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一、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习)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五、创造性复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3、讨论要点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连贯复述。

〔板书设计〕

结合字词教学,指导朗读等活动,组成下列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1.自由读自然段。着手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3.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4

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第二课时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设计说明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用“追”字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2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判断哪些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

(1)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学习“结玉米”“领结”“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自然段,理解:掰、扛。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设计意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 篇二 】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引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 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 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非常高兴又大又圆可爱一片

西瓜真好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瓜:笔顺瓜,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 #一年级# 导语】《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1.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判断哪些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看见了一( )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地使用动词

1、学习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自然段。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4.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并让孩子进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寓乐于学,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只要有一个学生回答到点上,我就马上把他的思维拉到我这里来,以至于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5.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追到“小树林边”。

作为一位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篇一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5

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内容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1、小猴子下山: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课时安排

2、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