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诗
所见 清 袁枚(所见清袁枚古诗朗读)
所见 清 袁枚(所见清袁枚古诗朗读)
所见 清 袁枚(所见清袁枚古诗朗读)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3.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5.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女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所见》
一个夏日,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所见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牧的作品,全诗如下: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您好,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如下:
全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 · 所见 本文分类:古代诗发布时间:2013/12/24 所见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⑦闭口⑧立。
——清 · 袁枚⑨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这里指树梢。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忽然:突然。
⑧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⑨袁枚(公元1716-1797年),清代诗人,字子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解读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梢间振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忽然停止唱歌,立直了身体。
赏析
林荫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唱着歌,清脆响亮的声音在林中回荡,整个树林似乎都被他惊动了。歌声忽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树上鸣叫的知了引起了小牧童的注意。蝉儿在树上愉快地唱着歌,它还不知道,小牧童正紧闭嘴巴、挺直了脊背立着,想要把它捉走呢!诗人先写了牧童唱歌时的特征,他坐在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无拘无束,自由快乐,接着诗人又写到了牧童想要捕蝉时的样子,他屏住呼吸,眼望鸣蝉,专注的神情非常可爱。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出了小牧童天真可爱的特点。他闭口以后,是不是在琢磨捕蝉的方法?接下来他会怎么做呢?是爬上树直接去捉,还是做一个弹弓把蝉射下来呢?诗人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
作业题
你有过捕蝉的经历吗?怎么捕的?在下面的评论处写下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扩展阅读
“神童”袁枚
袁枚小时候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因此进步很快。少年袁枚买不起书读,就借书看,或者到书店去站着看书。他往往是一手翻书,一手执笔,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摘录好后,他就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这样积累一多,写诗、作文就变得很容易了。
9岁以前,袁枚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对唐诗宋词一无所知,弄不清什么叫诗。9岁那年,他偶然从别人家里借了几本《古诗选》。这本书引发了他对诗歌的极大兴趣,他吟咏、抄写、背诵,很快就熟悉了历代诗歌的发展与特点。
一天,袁枚跟着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站在山顶往下看,杭州城里千家万户都在脚下,山腰云雾缭绕,这美景触发了袁枚心中的灵感。他当即吟了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说道t“眼前两,足下万千家。”大人们都非常惊异于袁枚的诗才,纷纷夸奖他。
龚自珍 · 己亥杂诗诗经 · 蒹葭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诗,在诗中我们可以看见孩童的天真,感受到他的有趣。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