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与南宋的范成大都是的田园诗人,其田园诗的不同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是: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都为辞官归隐后所作,表现了诗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田园中寻求寄托而作,其特点是风格清新淡远、绝尘脱俗,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神韵淡远、清冷幽邃,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的心情;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其田园诗多是因上困顿失意所作,风格冲淡自然、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多表现山水田园间隐居的逸兴或羁旅行役的心情;范成大的田园诗为退隐石湖的十年中所作,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其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以下为四位诗人田园诗主要风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简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九)草木知春早生,桃樱欲动初红;杂英卖弄妖秀,韭嫩萱青露莹。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姿,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相关词条。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三个方面。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一百多首,而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语言平淡朴素、富于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平淡朴素关系很大,且读起来琅琅上口。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了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倘若仅仅朴素,决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虽然这里呈现的是一幅和平的农作图,但实际上只是把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再读《归园田居》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所谓“平淡之中可见绮丽”正是如此。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陶渊明刻画的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却又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明是在作者才采菊的时候偶然见到,并不是去刻意的描写山的出现,也表现了作者心境悠然地创作。陶潜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而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了诗歌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不妨分析《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先描写了身居田园的生活中的事物,包括旷野,深巷,柴扉,尘室……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描写田野中的耕作,与身边农民的深入接触。即使与他们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也不乏底层阶级交往中点点的温馨。整首诗紧紧围绕着田园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感受也融入到了诗中。因此清新自然且细腻的描写是田园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最为重要。离开了情的景会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没有了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田园诗,都会给读者很多的乐趣。如《饮酒》第三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融,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又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这就是田园诗的在诗歌史上有无可取代地位的原因。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现存制度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背景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二,民歌化倾向表现.
▲陶渊明在我们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二)季月鸢飞燕舞,山幽绿树红花;游离旷野深处,路转溪桥蜗家。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不仅(一)郭外青山郁郁,篱边茉莉飘香;金樽敬待知己,草舍宫商绕梁。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陶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与归隐是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个人与田园诗 - 胡秉言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他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萧统《陶渊明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归去来辞序》)。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庚戍岁九月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三)倚栏天暗,收尽山亭晚风;淡月如钩远挂,佳人巧弄笛横。
(四)夜半熏风暗动,惊虫慢诵纷鸣;和衣静眠花谢,细雨无声润情。
(五)夜阑星繁满范成大晚年因病辞官还乡,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写下了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范成大创造性地把士大夫自抒隐逸之情与农民的劳作生活中的种种疾苦二者合为一体,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田园诗题材的改造,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风格平易浅显、清新自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天,萤虫闪闪飞翩;闺室宿榻依旧, 院落深深戸栓。
(七)寻春享尽芳草,淡淡鹅黄漫摇;紫燕蹁跹劲舞,鱼鸭戏水逐潮。
(八)凭风舞动心弦,奕奕逍遥欲仙;细雨沙沙普度,贤德雅馥幽兰。
1、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王维与孟浩然都是擅长写田园诗歌,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见长,但两人之间也有所不同。孟诗随有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却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品评二人时,称赞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而王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孟浩然的诗我们还可以读出味来,而王维的诗却是“空”,渗透着禅理。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浑然天成。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2、陶渊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一,单字的累叠
所谓累叠,就是叠字。两个相同的字叠在一起,形成了~种特殊的语境。诗歌语言中有不少字,词的累叠重复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语言的铺张浪费,其实是出于内容需要的一种机智的,特殊的修辞表达。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使用它就不能有力地表情达意。这种语言累叠现象分为简单累叠和复合累叠两种。所谓简单累叠,是指一句诗,词中只有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的一组的累叠。所谓复合累叠,是指在一句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叠字,形成二组或二组以上的叠声词现象。陶渊明诗中的累叠主要是单字累叠。诗中单字累叠"可以把重要内容给予有力的强调和突出,以加强人们的印象;又因为形式上构成了叠音,可以加强作品的节奏感,具有反复的音乐美。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这两句诗,在每一句的开头都用了叠字,而且用得很成功。""和"依依"都是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用。""指田野晨昏之际地气蒙昧之状,"依依"指炊烟在村落之上的冉冉上扬。""和"依依",重叠使用,使村落和炊烟这一乡村最为习见的景色被诗人描绘成一幅远近相问,冷暖相谐,动静交错的优美图景,平凡中显出不平凡。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通过这些景物画面也得到了尽情吐露。日:"误落'二语率。'"依依'景色生动。"
潘德舆云:"陶公'依依墟里烟'斯人于化,以此求《三百篇》,风旨不远矣。"陆时雍云:“”四语极村朴,是田家野老景色。"又云:"诗之妙者,在声色臭味之俱无,陶渊明是也。"陶渊明诗歌中这种单字的累叠还表现在好多诗中,如"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挽歌》其三)等等。这种单字的重叠,是一种艺术,它使陶渊明诗形成了独特的语境,贯通了诗的气势,强化了诗人的感情,又增加了一种回旋和谐的韵律,已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陶渊明诗现存一百二十余首。就其内容来看,以田园诗为主。"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审美意象都是田园生活中日常所有的,极其普通的事物,而陶诗中也只是将鸡犬,豆苗,菊花,酒,穷巷,桑麻,草屋如实写出,并无过多加以修饰而用于诗句中。在这类诗中,他的语言具有朴素无华的特点。这种朴素无华的语言是受到了汉乐府诗的影响。汉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是:缘事而发,朴素自然;语言生动,而带情感;不雕琢,精炼异常。陶渊明继承了上述的优点,形成自己在表达得准确,明白,精炼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话说得生动,有力,感人。而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标记,它的美丑全在于其运用的是否恰当。陶渊明的诗是没有滥词套语的,诗中的语言是切当和唯美的,这归功于他在使用修辞时并不是刻意追求词采华丽,而只求自然流畅。他的诗表现上是质朴,实际是绮丽的,因为他不用典故辞藻却能揭示大自然的秘密,写出大自然的美。
1 借喻
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表达感情。这里没有本体,没有判断词,也没有比喻词,只有喻体单独出现。借喻和明喻,暗喻相比,所表达的道理,容易做到更深厚,更含蓄。因此,许多托物喻志的作品,常采用这一方法。陶渊明写的《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诗人以青松自喻,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盖报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非饮酒谁能遣此哉?"
2。设问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设问又叫问语,问话,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这种问,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这是"为提醒下文而问的",而且"这种设问必定有在它的下文。"设问格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吸引对方注意,并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说理;可以使作品起伏生动,不呆板。陶渊明写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唯有真正超然尘垢的灵魂,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了。诗人借问话设下关卡,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推开波澜,趁势说去。而作品也显得跌宕生姿,转折增趣。邱嘉穗云:"观其诗日'结庐在人境'云云,即可知其为人。世人以功名富贵累其心者,何处更有这般气象。但深味'心远'一句,即孟子所谓所欲不存,若将终身,若固有之气象,亦在其中矣。……此云'结庐在人境,'宜有车马之喧。而竞无之,是以'而'字作转语用,两意抑扬相拗,便觉'而'字有力。朱子古诗,类得力于陶,超然宋格之上,而于此种句法,犹不免学其似而失其真,陶诗岂易言哉。"
对偶句,又叫对仗,丽辞,在民间又称对子,就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气一致,内容相互关联的两组句子或词组,联成一对使用。对偶格,内容集诗的特色——平淡而有深趣,自然而有逸气,似拙而有奇巧。"逸气"是说他的诗有豪放,洒脱之气。"奇巧"是说他在炼字,炼意上下功夫,尽力追求艺术的完美。正如苏轼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本于《古鸡鸣行》的"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李光地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直用汉乐府句。意退之推鲍,谢而遗陶者,此等处耳。然意之所至,岂必词自己出乎?不本于性情之教,但以不沿袭剽盗为工,非至论之极也。"@"荣荣窗下兰,密密园中柳"(《拟古》),本于《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陶渊明的诗从汉乐府诗中受到的影响,更接近于民歌。
三,辞格的多样化
所谓修辞,是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整理修饰,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中常用的表现方法或手段是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修辞的作用是使作品中,排列显明,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形式整齐对称,字句锤炼,再加上汉字单音节的特点,又有平仄之分,因此美观和谐,韵味十足。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一共二十句,诗中绝大多数都用对偶旬。"少无"与"性本","适"与"爱",。俗韵"与"丘山","羁鸟"与"池鱼","恋"与"思","旧林"与"故渊","开荒"与"守拙","南野际"与"归园田","方宅"与"草屋","十余亩"与"八九问","榆柳"与"桃李","荫后檐"与"罗堂前",""与"依依","远人村"与"墟里烟","狗吠"与"鸡鸣","深巷中"与"桑树巅","户庭"与"虚室","无尘杂"与"有余闲","久在"与"复得","樊笼里"与"返自然",分别相对。这首诗对偶句虽多,但却被陶渊明写得势如江河直下,读起来毫无凝滞的感觉。此诗运用一系列的对偶句把诗人摆脱重负之后灵魂深处的喜悦,表现得质朴而又亲切动人。陶诗看起来朴素无华,好像顺手拈来,随口而出,但这正是他的语言已炉火纯青,进入化境的功效。朴素淡雅的诗句实际上深藏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萧统称陶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凹陶渊明在语言方面的深厚修养,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一代之楷模。
陶渊明开创了文学的田园诗派,一改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具体来说六绝·田园小记有
(一)、情、景、(六)阳春广布德惠,万物早生翠辉;云淡风清吻面,花鲜数朵芳菲。事、理的浑融;
(三)、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
陶诗喜用简朴、自然的叙说和议论入诗,表现朴质无华的真挚情感,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饮酒序》中写道:“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看视随意,不追求强烈的,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很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3]陶渊明用细微的内心,平常的生活让人觉得就象和他一样走在阳光里,活在绿意中,“旧林”、“故渊”、“南山”、“东篱”,恬淡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心中。
当然要理解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还得从他的内容和思想说起。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阶级上层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的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另外,陶渊明也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状况。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
3。对偶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