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迦茵小传林纾 迦茵小传内容
迦茵小传林纾 迦茵小传内容
迦茵小传林纾 迦茵小传内容
B.林纾
王奇
这个傻帽竟然把“Chiang 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
B.林纾
B
B
a
林纾
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 《妖梦》等文言,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人物: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笔记等。
人物评价: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达二百余种,为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曾朴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是他翻译生涯的缺陷。这是中肯的评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动的冲击,终于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上崭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日常开销。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巴黎茶花女遗事》
王寿昌与《巴黎茶花女遗事》
林纾自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小仲《巴黎茶花女遗事》后,开
了翻译的先河。从此,洛阳纸贵,名声大振。但是,知道林纾
的人多,知道王寿昌的人却少。
王寿昌,字子仁,别号晓斋,福州人,1859年生,十五六岁时考入
马尾船政学校(前身为求是堂艺局)。1885年王寿昌被派往法国法学部
律例大书院学习万国公法及法文6年,考试成绩名列上上等。毕业后回
国,学非所用,历任马尾船政学校语文教学、天津洋务局奉天军署翻译
、京汉局总翻译,后又调湖北交涉使,汉阳兵工厂总办,三省
学校;辛亥革命后,回福州任福建特派交涉员,1921年病逝于福州
。在法国留学期间,王寿昌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留法归国后适逢
林纾夫人,林纾整日郁郁寡欢,在劝慰林纾的同时,王寿昌向林纾
介绍了法国小仲名著《茶花女》。王寿昌建议林纾同译这本名著,
一则以解林纾忧郁,二则向国人介绍一本好书。王寿昌精通法文,文学
修养高又富于情感,当他向林纾详细介绍了《茶花女》的梗概后,林纾
已热泪盈眶了。
王寿昌即时在船政学校任教,故林纾在王不授课时到马江魏瀚(王
、林好友,马尾船政学校批留学生)处,由王寿昌口述,林纾执笔
记录,每译到缠绵凄恻之处,两人相对而哭。林纾在《露漱格兰小传》
译本序中写道:“余既译《茶花女》,掷笔哭者三数。”直到三年
(13年)还想起与王寿昌翻译《茶花女》时的伤心事。
由于当时被当成低档次的东西,也还没有过翻译,所
以林纾用了冷红生的笔名,王寿昌用了晓斋的号,《巴黎茶花女遗事》
由魏瀚出资,由福州南后街吴玉田木刻刊印出版。1899年,吴玉田木刻
本问世,当时只印了100本,主要是赠送亲朋好友。如今吴玉田木刻本
已所剩无几,弥足珍贵。
王寿昌除了与林纾共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外,还著有《晓斋
诗文稿》、《晓斋笔记》、《计学浅训》(计学即经济学)等。
“荡子人含禽兽面,吾曹岂可与同群”的意思是:这荡浪子虽然看着像个人样,却长着禽兽的面相,我怎么可能与他同群为伍呢?这句话出自于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近代文学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面,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1852-1924),晚清文学家、翻译家,本身不懂外语,却与懂外语的人合作翻译了数部名著,以文言书写,质感优美、简洁。所译不乏狄更斯、托尔斯泰这样大家的作品,却也有不少英人哈葛德(Sir Henry Rider Haggard)的,如《迦茵小传》(Joan Haste)之类的,在欧洲不过二流作品,到了林纾手上打磨润色一番,反而变得更为可读,在晚清及时期的,倒是颇受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