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学生的地位 简述学生的地位

高职单招 2024-11-18 10:06:03

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二、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评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主体。拓展解释:“学生”一词还强调了学生的:先学而后生。这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或是在校学习的人。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的含义是是生、化。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先学而后生,不仅首先要充分的学习和领会老师的知识和智慧,还要在老师的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有所提高,运用在实际中去。在受教育中,将所学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论述学生的地位 简述学生的地位论述学生的地位 简述学生的地位


论述学生的地位 简述学生的地位


论述学生的地位 简述学生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其一,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

其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

2.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

这里有三点说明:

其一,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评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其二,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其三,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地位:学生是生活在一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学生的地位就是指他们作为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谈谈对学生主体地位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自觉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于教育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限度地把他门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学习目标的追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设计、指导等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探究解决,都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整堂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作,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二、

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存在着压抑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不尊重学生人格等违背教育思想的现象和做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不允许学生随便提出问题,学生整堂课都要做得很端正,学生被剥夺了自由,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一种组织者、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的关系。教师上课就象在“拉家常”,学生想说就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可以做着说。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不受压抑,不受束缚,把上课当成一种快乐,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绩提高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三、

课堂上做到“三解放”

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就会尝试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因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诱发出一种内驱力。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做得很端正,表面非常的老实,但不善于动脑,不去积极思维,甚至有的同学开小,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埋怨学生。我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地查找自己的原因,在备课上下工夫,通过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新课要新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赋予启发性,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其次,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即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惯于动脑的人,不愿意动手,且看不起动手,结果是手脑脱节,贻害无穷,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独特思维。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拼、补”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动手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尝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再次,要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即敢于、善于提问。在听课中,要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求知识的真谛,勇敢地向教师提出疑问,大胆地说“不”,无论在讲课过程中,还是讲完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可能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或者是教师认为是满无边际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给予解答,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使其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思路,并在其中开拓创新。

四、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采用以“鼓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课堂上对待说的好的、正确的同学,我总是以赞许的目光给予鼓励,学生从老师的目光中知道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心灵充满了成功的快乐;对待说得不好或者错误的同学,总是以亲切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学生说:“看来你暂时还没有想好,继续想,等一会儿再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你看他们的看法有没有道理”。对待不善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错了不要紧,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这样经常地进行评价,限度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也鼓舞鞭策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什么?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组织者、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和客体,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着。

2.从学生自身特点层面来说,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的。如“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性、自主性等相对来说较,所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需要依赖家庭、学校、等。如学生在家会比较依赖父母,在学校会比较依赖老师和同学等。

(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会较多的去亲近、信任、尊敬、模仿甚至崇拜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如学生经常在遇到问题时会以教师为楷模作为参照去解决问题。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会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参照对自我进行教育和发展。

(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从自我素质和特点出发,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

2.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觉性,又称为主动性。自觉性指的是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是在一定情景的激发下,自愿地、自觉地、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如小明回家后,在没有任何人催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去自己的房间完成作业。

(2)性,又称为自主性。性指的是在自觉性的基础之上,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在实现目标的行动的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调控。如,小明在写完作业后,发现自己当天的某块知识点掌握的不够扎实,于是自行给自己找了一部分练习题进行再次巩固。

(3)创造性。创造性指的是学生在自觉性和性的基础之上,具有超越意识和观念,对于知识内容、权威观念等能进行创造性地审视和批判地接受,并有所创新。如学生能去超越课本、超越老师、超越权威等。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如小明把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对于某些知识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写出了自己对于该知识点的比较的新的见解。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学生具有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2.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绝不能打压或者压抑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教师要尽力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的需要。

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